荧光颜料开始从水底升起,水面上开始出现类似大红斑一样的漩涡。
通过模拟调整水速,这个漩涡居然也可以停留一段时间。
这时从水底另一侧注入另一种颜色的颜料,也开始在水面产生漩涡。
可是不一会,两个漩涡最终旋转到一起。
又进行了多次的实验,无论是设计的多么巧妙,即使将两个漩涡分设在很远的距离,最后在水池中还是会有相互影响。
因为他们用到的水体还是受到相互的影响,肖军有点想放弃了。
他对实验模拟的情况还是不满意,因为他和林觉远开始的疑虑一样,模拟的环境并不代表真实的环境。
用水体来模拟和木星现在的观察数据都差距很大,更不要说在这个巨大差距基础上进行的实验。
最后,林觉远还是决定和官天结合,用他们以前的天体模拟模型,设计一套木星风暴模拟模型。
这次两人的优势再次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前在天体模型优化的那种默契感觉再次体现在这次合作上。
两人设计了一套堪称完美的模型,用计算机模拟木星的风暴。
这时,他们带入了现在的数据变量,经过多次的调整,终于调整出了可以持续存在的大红斑模型。
这是一个突破。
虽然他们知道数据变量并不是真实环境,很多变量只是众多表像的叠加。
但是他们还是异常激动,就似乎当年用计算机模拟出核弹爆炸一样。
但当加入撞击变量的时候,每次一个小小的撞击,在刚刚产生模拟木星大气表层变化后,大红斑就受到影响消失了。
肖军希望模拟的结果更准确,他和官天一次次的调整模拟及数据变量,力图将误差降低到最低,减少任何可能遗漏的地方。
一次次的模拟,无论他们将大红斑的生成条件设计的多么艰难,大红斑存在的基础多么无懈可击,但是终究抗击不了外来的撞击冲击。
每次模拟被撞击后的大红斑消失官天都要叹息一下,似乎自己的实验再次失败。
而这时肖军慢慢开始开心起来,因为木星大红斑不能抗击撞击的事实在逐步被证实。
两人优化模拟模型到了筋疲力尽的时候,大红斑依然在模型中一次次的消失。
两人将最后的结果告知了天选计划,天选计划核对了模型数据,赞成了肖军关于大红斑就是木星观测计划突破口的设想,批准肖军进行下一步的动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