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京师长安,危如累卵(1 / 2)

【已修改。】

辰时初刻。

旭日渐东升,朝霞映满空。

就在许奕亲率近两万燕军将士再度浩浩荡荡地向北行军之际。

曾千里迢迢地远赴草原传旨的司礼监随堂太监之一的曹耀庭。

在近乎一路舟车不停歇的疯狂赶路下。

终是走完了草原至京师长安城之间的两千余里漫长路途。

当车马缓缓行至巍峨坚实的长安城芳林门外时。

曹耀庭一行十余人无不瞬间通红了眼眶。

去时百余人。

归来十余人。

天知道自草原至京师长安这无比漫长的两千余里路途中。

曹耀庭一行人究竟历经了多少艰险,又吃尽了多少苦头。

就在曹耀庭一行十余人无不双眼通红地默默驻马于芳林门外。

满脸神伤地眺望着远处那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的偌大芳林门时。

忽有一队甲士自芳林门纵马而出。

越过络绎不绝的车马行人后直奔曹耀庭一行十余人而来。

“车内所乘可是司礼监曹公公?”

为首一骑纵马行至曹耀庭一行人五步外。

随即翻身下马望向身着大红色宦官袍自马车中探出身来的曹耀庭。

“正是咱家。”

“这位将军是?”

曹耀庭闻言缓缓走下马车,随即出言反问道。

“末将芳林门守备校尉陆泽广。”

“见过司礼监随堂曹公公。”

芳林门守备校尉陆泽广闻言当即微微俯身抱拳行之一礼。

随即朗声自报家门道。

“陆校尉客气了。”

“咱家还礼了。”

“不知陆校尉寻咱家有何要事?”

曹耀庭微微躬身还之一礼,随即开口相询道。

“回曹公公问。”

“先前司礼监詹公公曾命人至芳林门。”

“言曹公公若是自芳林门入城。”

“则令末将转告曹公公,归来后即刻入宫面圣。”

芳林门守备校尉陆泽广面色一正随即开口说道。

‘詹掌印所遣之人。’

‘归来后即刻入宫面圣。’

曹耀庭闻言不由得眼睑微垂心中喃喃数句。

“敢问陆校尉。”

“詹掌印所遣之人何时至的芳林门?”

曹耀庭略作定神,随即抬起眼睑再度望向芳林门守备校尉。

“回曹公公问。”

“大抵已有七八日之久。”

芳林门守备校尉陆泽广沉吟数息,随即开口回答道。

‘七八日前。’

‘想来应当是陛下等的过于久了些。’

‘这才命人至芳林门传话。’

曹耀庭闻言心中不由得暗暗嘀咕道。

细细算来传旨各地藩王的几路宦官。

除曹耀庭一行人外,余者当早已返京十余日之久。

唯独曹耀庭一行人因远赴草原而音讯全无。

出草原后又一路舟车不停歇地疯狂赶路。

正德帝久等之下命人传话芳林门等几处城门行催促之举。

倒也在清理之中。

思及至此。

虽明知正德帝早已久等多日。

但曹耀庭心中仍未有一丝一毫的慌张之意。

“有劳陆校尉了。”

“咱家还有要事在身,便先行告辞了。”

曹耀庭略作定神,随即再度微微躬身行之一礼。

“曹公公客气了。”

“曹公公客气了。”

陆泽广见状不由得连连抱拳还礼道。

简单寒暄过后。

曹耀庭一行人遂在陆泽广等一众芳林门守备军将士的拱卫下。

畅通无阻地越过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的人群。

随后穿过巍峨坚实的芳林门城墙。

真真正正地踏足至京师长安城内。

曹耀庭一行人方穿过巍峨坚实的芳林门城墙行至京师长安城内。

目之所及。

赫然可见此时前方那数条足足宽约两三丈许的官道上已然挤满了密密麻麻的马车。

另有一队队身披甲胄的芳林门守备将士不断地穿梭于密密麻麻的马车之间。

行指挥调度,疏通官道之举。

见此情形。

曹耀庭不由得微微一愣,随即侧首望向身旁不远处的芳林门守备校尉陆泽广。

“陆校尉。”

“咱家记得芳林门从未有过这般拥堵之情啊。”

曹耀庭略作定神,随即不由得开口问道。

其并非第一次奉命出宫传旨。

亦非第一次进出于芳林门内外。

以往的芳林门虽同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但却从未有过如今日这般拥堵之情。

“曹公公有所不知。”

“自进入七月以来。”

“不单单芳林门日日如此拥堵。”

“与咱们相邻的景曜门以及东边的通化门、春明门亦是如此。”

芳林门守备校尉陆泽广闻言望了一眼前方挤满密密麻麻马车的官道。

随即似有感慨地开口回答道。

“景曜门、通化门、春明门亦是如此?”

曹耀庭闻言不由得略感诧异道。

“据末将所知。”

“景曜门的拥堵情况要比咱们芳林门稍微好上一些。”

“而通化门、春明门的拥堵情况却要比咱们芳林门严重数倍有余。”

“昨日午时前后五军都督府便曾调兵三千赶往通化门、春明门指挥调度。”

陆泽广闻言当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开口回答道。

言语间颇有与曹耀庭拉近关系之意。

“五军都督府都惊动了?!”

曹耀庭闻言不由得大感诧异道。

其身为司礼监随堂太监之一,近乎常年伴身帝旁。

又如何会不知五军都督府对于长安城的重要性。

仅仅因为车马过多堵塞官道便调五军都督府出马?

这一说法即使打死曹耀庭,其心中亦不会相信丝毫。

“昨日五军都督府自芳林门抽调甲士一曲。”

“此事自然做不得假。”

芳林门守备校尉陆泽广低声回答道。

“陆校尉可知这些人皆是自何处而来?”

曹耀庭闻言不由得微微一愣,随即再度望向前方官道上密密麻麻恍如群龟爬行的马车。

口中不自觉地便放低了诸多音量。

“据末将所知。”

“这些人多是来自颍川、汝南、东郡、济阴等郡。”

“且这些人多是出身于世家大族。”

“亦有不少人乃是朝中贵人家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