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一马当先张合(1 / 2)

张合率领着士兵们冲入黄巾军阵中,他手持长枪,身姿矫健如虎豹。

只见他枪尖所指之处,黄巾军纷纷倒下。

但他心中却无多少喜悦,毕竟这些黄巾军大多也是穷苦百姓被逼无奈才揭竿而起。

一次战斗间隙,张合偶然发现一名年轻的黄巾军战士,虽满脸泥污但眼神透着倔强。

张合动了恻隐之心,他将其拉至一旁,低声道:“你本不应在此送命,回家去吧。”

那年轻人瞪大双眼望着他,充满不解。

张合长叹一声,塞给他一些干粮后便转身离开。

之后的战役越发激烈,朝廷军内部矛盾也逐渐显现。

张合见主帅昏庸,只知抢夺战功,不顾士兵死活,心中渐生不满。

而他放走黄巾军之事不知怎地也传了出去,上司欲治他的罪。

张合权衡利弊后,毅然决定带着亲信脱离这腐朽的军队,另寻明主,从此踏上了未知的征程。

张合一路辗转,听闻袁绍兵强马壮且素有贤名,于是带着亲信前去投靠。

袁绍见张合前来,大喜过望,他早闻张合勇猛善战之名。

张合归附袁绍后,袁绍对他颇为器重。

不久,公孙瓒势力日盛,大有威胁袁绍之势。

袁绍决意出兵攻打公孙瓒,张合主动请缨。

战场上,张合尽显军事才能,他巧妙布阵,以少胜多,多次冲破公孙瓒的防线。

尤其是在界桥之战中,张合身先士卒,带领将士们浴血奋战。

面对公孙瓒那号称“白马义从”的精锐骑兵,张合毫无惧色。

他瞅准时机,指挥手下士兵用强弩射击马匹,打乱对方阵型,而后率军掩杀过去。

此役过后,公孙瓒元气大伤。

凭借着这场战争中的赫赫战功,张合顺利迁为宁国中郎将。

此时的张合站在营帐前,望着远方,心中明白,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而他必须要在这乱世之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不久,曹操与袁绍展开官渡之战。

张合受命攻打曹操部将曹洪。

曹洪虽非泛泛之辈,据城坚守,张合猛攻数次均未能得手。

随着战事拖延,张合发觉己方粮草运输频频受阻,军中渐渐有了不安的情绪。

袁绍帐下谋士郭图进谗言说张合作战不力,存有异心。

张合得知此事后,深知袁绍此人猜忌心重,恐遭不测。

他想起曹操向来唯才是举,是位值得追随的明主。

于是张合当机立断,率领本部人马趁夜弃暗投明,投向曹操阵营。

曹操亲自出营迎接,大笑道:“俊乂来投,如虎添翼。”

当即授予张合偏将军之职。

张合感激涕零,发誓定当效犬马之劳。

曹操帐下众将初始对张合有所疑虑,然而张合在之后的几次小规模战斗中展现出非凡的军事谋略,很快就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曹操对张合也是愈发信任,常常与其商讨军机大事,张合在曹操麾下开启了新的征战生涯,他决心在这乱世之中辅佐曹操成就霸业。

此后,曹操欲攻河北之地。

张合主动请缨为先锋,曹操欣然应允。

张合率领先锋军一路势如破竹,他善用地形,或设伏兵于山谷之间,或奇袭敌军于不备之时。

在关键的邺城之战中,张合身先士卒,冒着箭雨攀爬城墙,鼓舞士气,曹军终攻克邺城。

随张辽定淮南时,张合与之配合默契。

他提出以水攻之计扰乱敌方部署,张辽负责正面强攻。

二人双管齐下,大破淮南敌军。

在随夏侯渊平凉州时,面对羌人部落的骑射战术,张合建议佯装败退,诱敌深入,再以精锐步兵合围。夏侯渊依计而行,成功平定凉州。

待到跟随曹操夺汉中,山路崎岖难行。

张合施展开山辟路之法,保证大军后勤供应不断。

同时,他多次设计迷惑刘备军,为曹操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

每一次战役,张合都全力以赴,逐渐成为曹操麾下不可或缺的大将,他离辅佐曹操成就霸业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曹操得汉中后志得意满,欲进一步扩张版图,便令张合进军巴西。

张合领命而去,一路上虽遇些抵抗但也算顺利,还迁徙不少当地民众至汉中以为人口补充。

然而,巴西乃是蜀地边境,蜀军岂会坐视不理。

张飞闻张合来犯,引军前来迎战。

张飞性猛且智略不凡,深知张合远道而来,急于求成。

于是故意示弱,引诱张合进入埋伏圈。

张合不知是计,率军冒进。

待进入山谷深处,四周杀声震天,蜀军从四面杀出。

张合大惊失色,虽奋力拼杀却难以突围。

最终,张合所部死伤惨重,他自己也险些被擒,只得狼狈退回汉中。

回营后的张合面见曹操,伏地请罪。

曹操虽心中不悦,然念及张合往日之功,并未重罚,只是责令其日后务必谨慎行事。

经此一败,张合更是日夜钻研兵法,只盼能再次建立功勋,挽回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