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那次胡同里的文艺表演,阿强唱的是《好汉歌》,那嗓子,跟破锣似的,调都跑到外太空去了。”张婶笑得前仰后合,一边笑一边比划着。
阿强一听,急得直摆手,大声反驳:“张婶,您这可记错喽!我唱的是《朋友》,而且我那嗓子,那叫独特,有辨识度,怎么能是破锣呢?”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谁也说服不了谁,场面一度陷入僵局。最后还是苏小莹灵机一动,眼睛一亮:“要不咱们问问当时在场的王爷爷,他记性好,肯定记得!”
众人一拍脑门,纷纷叫好。找到王爷爷后,才确定阿强唱的确实是《朋友》,大家笑得更欢了,又开始调侃阿强那让人忍俊不禁的“独特嗓音”。
经过一段日子的努力,故事集的初稿终于完成了。大家再次聚在一起,看着那一本本写满故事的册子,心中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真没想到,咱们真的把故事集给编出来了,不容易啊!”李大爷轻轻抚摸着故事集,眼里满是欣慰与自豪,仿佛看到了胡同的过去与未来在这薄薄的纸张间流淌。
“是啊,这里面都是咱们胡同的回忆,每一个字、每一个故事,都珍贵无比,承载着咱们的喜怒哀乐。”张婶的声音微微有些哽咽,满是对往昔岁月的眷恋。
为了让胡同故事集更加完美,苏小莹找来了学设计的朋友,帮忙排版、配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本装帧精美、图文并茂的胡同故事集正式诞生了。
众人迫不及待地拿着故事集,像分享珍宝一样,递给胡同里的每一个人,还把它送到了附近的学校、图书馆。没过多久,胡同故事集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不少人被胡同里的故事深深打动,纷纷慕名来到福瑞胡同,想要亲身感受这里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浓浓的人情味。
一天,一位背着相机、拿着采访本的记者来到了胡同,他对这本故事集充满了好奇,想要深入了解背后的故事。
“请问,是谁最先想到要编这本胡同故事集的呢?”记者礼貌地问道,眼神里满是探寻。
苏小莹有些害羞地站出来,脸颊微微泛红,轻声说道:“是我提议的,我一直觉得胡同里的故事特别温暖、特别珍贵,就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咱们胡同的美好。”
记者接着问:“那在编写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让你们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呢?”
阿强抢着回答,手舞足蹈地说:“那可太多啦!我们回忆故事的时候,一会儿笑得肚子疼,一会儿又感动得稀里哗啦。就好像时光倒流,那些美好的过往又回来了,感觉特别奇妙。”
随着故事集的广泛传播,福瑞胡同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充满故事的小胡同,胡同里的文化也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飘向远方,传播得更远更广。而这本胡同故事集,就像一张独一无二的名片,向世人展示着胡同里的温暖、团结和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胡同的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传,永不褪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