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那个山洞(1 / 2)

第二天早上差不多10点(相当于北海的8点),那个差不多50岁的、在北海一起吃饭时让我写诗的柯尔克孜族兄弟,开着一辆吉普大切诺基来接我。

见了面才发现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

他自我介绍说姓“波勒特尔”,汉语意思是“韩”,让我喊他韩哥。名字叫奎尼布拉克,或者规尼布莱克,听起来应该是这几个字吧。

我们在街上吃了份羊肉拉条子,韩哥拉着我一路向西出了城,沿着219国道,翻过了两三座山,看到远处山头的白雪皑皑。恍惚间好像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难道我曾经到过那座终年白雪覆盖的的山顶?还是那尊“九鼠护国神鼎”带给我的幻境中出现过?

韩哥介绍那是天山南麓、最高处海拔5100多米,如果想要上山,自己是找不到路,很容易迷路,只能跟随当地的向导一起。

这个季节天山雪莲还在盛开,偶尔可以看到雪鸡、雪兔,比较常见的是野鸽子、野牦牛、黄羊,偶尔还可以看到高原狼、棕熊。在这个位置看到的雪山全部是天山南麓、还看不到主峰。

韩哥说一旦进山,最可怕的动物就是棕熊,这是一种帕米尔高原特有的葱岭棕熊,它的战斗力不是其它黑熊、狗熊、西伯利亚熊可比的。能跑掉就跑,实在不能跑掉,就只有听天由命吧。

从219国道拐上一条貌似通往沙漠地带的土路,没有硬化,连基本的路基都看不出来。

韩哥说这里终年几乎不下雨,土地严重干旱,只要有人开车走几次,就形成了一条路。只要跟着汽车开过去的印迹走就行了,也不用担心会陷入沼泽、泥坑。

到了一处草原,或者称不上草原,只能算一处面积大一点的高原草场(柯尔克孜语:代普希),韩哥开着车拉着满腹愁绪的我到处转悠。

他的普通话不太好,也不算健谈。

傍晚时分,他把车子停了下来。不远处就是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造后分给牧民的定居点。

我们沿着一处缓缓上坡的地方,往前走了四五百米停了下来,我看到有一个斜向下的洞口,不大,需要弯腰才能进去。他用民族语言喊了几声,山洞里有人答应(或许称作地洞更合适一些吧)。

看起来这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山洞,高度差不多三四米、有些地方六七米的样子。

我们钻进去,往里面走空间很大,足足比一个标准的足球场还要大。里面住了人,应该是一家七八口人,几十上百只小绵羊(或许是小尾寒羊,分不清楚),四五匹马,几十头牦牛,很多储存过冬的干草,里面一股特别难闻的膻腥臊臭的味道,好大一会儿才适应过来。

他们一直用民族语言交流,我一句话也听不懂。

韩哥说这座山(地)洞是柯尔克孜族牧民放牧时追逐高原狼无意间发现的,就搬进来住下了,附近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还有好几个这样的山(地)洞。

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在一大块好像是天然形成的石头桌子前坐了下来,四个挺大的盘子,里面装了瓜子、糖果、葡萄干、核桃,摆着手对着韩哥和我说着“亚克西”。

韩哥让我随意吃,想吃什么只管吃,不要拘谨。太客气的话,好像你不拿主人当兄弟,他会不高兴的。

随即招呼他的羊缸子(老婆)煮了新鲜的羊奶子端上来给我们。

坐了一会,他们聊着我一句也听不懂的话语。

主人牵过来一只羊,让吃着零食、围着火塘烤火的我们看了一下又牵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