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青山英魂(2 / 2)

孩子们围了过来,他们的眼神中也充满了震撼与感动,纷纷伸出小手,轻轻触摸着石壁上的字,那冰冷的石壁在这一刻仿佛有了温度,他们仿佛能通过这简单的触摸,真切地感受到当年的热血与激情,感受到那些年轻战士们澎湃的心跳和坚定的信念。在这一刻,历史与现实仿佛交融在一起,先辈们的精神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注入了孩子们的心田。

终于,他们登上了山顶。山顶上,一块高一米二、宽八十厘米的石碑赫然而立,石碑上刻着 “狮子山主峰” 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那大字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山峰的重要地位与往昔的烽火岁月。此时,陈默带着孩子们来到山顶的边缘,他的手指向远方,神情庄重地说道:“孩子们,看呐,对面就是越南的土地。曾经,这片边境线见证了无数的战火纷飞与英勇抗争,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 转而又指向背面,“而在我们的身后,是富宁县田蓬镇的田蓬街,此刻,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片繁荣祥和的景象。”

众人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对面越南的山脉连绵起伏,在阳光的照耀下,勾勒出一道宁静而悠远的天际线,那山脉仿佛在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与和平的降临。与往昔的战火硝烟相比,如今的它显得如此平静祥和,仿佛在以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和平是多么的珍贵,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无价之宝。而背面的田蓬街,街道如同一条流动的血脉,车辆穿梭其中,如同忙碌的血细胞,行人来来往往,熙熙攘攘,欢声笑语隐隐传来。街边的店铺琳琅满目,招牌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反射着阳光,闪烁着现代生活的活力与生机。这繁荣的景象与眼前的历史遗迹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也更加坚定了他们珍惜当下、努力奋斗的决心。

主峰之下,一个防空洞的入口出现在大家眼前。洞口略显隐蔽,周围杂草丛生,仿佛在努力掩盖那段尘封的历史,不让它轻易被打扰。陈默站在洞口前,微微眯起眼睛,深吸一口气,像是在调整自己激动的情绪,然后率先走进防空洞。他的脚步放得很轻很慢,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这片土地上沉睡的英魂。孩子们也都学着陈默的样子,怀着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洞内阴暗潮湿,弥漫着一股陈旧腐朽的气息,那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战士们在这里度过的艰难岁月。墙壁上偶尔还能看到一些当年战士们留下的痕迹,或是随手刻画的标记,或是简短有力的标语。陈默停下脚步,凑近墙壁,眼神专注地凝视着那些痕迹,嘴唇微微颤抖,心中满是对战士们坚韧不拔精神的钦佩。他仿佛看到了战士们在这昏暗的防空洞中,忍受着孤独与恐惧,却依然坚守着希望,时刻准备着为了祖国和人民再次冲锋陷阵。他们在黑暗中默默坚守,心中却怀揣着对光明与胜利的坚定信念,这种精神让陈默深受触动。

在防空洞的周边,还分布着许多猫耳洞。这些猫耳洞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都极为狭小逼仄。孩子们好奇地凑近猫耳洞观察,他们皱着眉头,试图钻进那狭小的空间,却发现根本难以容身。他们难以想象当年的战士们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长时间坚守的。陈默蹲下身来,眼神慈爱地看着孩子们,手指着猫耳洞,缓缓说道:“孩子们,当年战士们就在这里躲避敌人的子弹和炮火,他们蜷缩在这狭小的空间里,身体无法舒展,连转身都极为困难。他们时刻保持着警惕,一有情况就要立刻投入战斗。在那漫长的日日夜夜中,他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威胁,还要忍受着恶劣的环境,饥饿、干渴、蚊虫叮咬…… 他们所忍受的艰难困苦,是我们现在难以体会的。但正是他们的坚持和牺牲,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感恩他们的奉献。”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情感波动,那声音在猫耳洞周围回荡,仿佛在向那些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英雄们致敬,也在向孩子们传递着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厚重的历史责任感。

陈默让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他自己则缓缓坐在一块石头上,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眼神温柔而坚定地看着孩子们,说道:“孩子们,都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一个孩子眼含热泪,激动地说:“陈老师,听完这些故事,我才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这些战士们太伟大了,他们为了我们能够安心地学习、生活,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像他们一样保卫祖国,传承他们的精神。” 其他孩子也纷纷点头,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决心,表示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将战士们的精神铭记于心,让英雄的事迹永远流传下去,永不磨灭。

陈默看着这些充满朝气和决心的孩子们,心中感到无比欣慰。他微微抬起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眼神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战士们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是我们对英雄们的缅怀与敬意,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我们要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珍惜和平的生活。”

在下山的路上,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山间,给整个狮子山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如梦如幻。陈默和孩子们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而下,脚步比上山时略显沉重,却依旧坚定有力。孩子们还沉浸在对上午经历的深深思考之中,山间一片宁静祥和,只有偶尔传来的鸟鸣声和他们的脚步声,仿佛在为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与未来轻声诉说。

行至山腰时,他们看到一位苗族老人正背着一大捆柴,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行走着。老人的身躯微微佝偻,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的力气,汗水湿透了他破旧的衣衫,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那捆柴看起来十分沉重,将老人的背压得弯弯的,他的双腿也在微微颤抖,仿佛不堪重负。

陈默见状,赶忙上前几步,来到老人身边,用苗语亲切地说道:“老人家,您这柴看着太重了,山路又这么难走,我来帮您背一程吧。” 老人抬起头,看到陈默和一群孩子,眼中露出一丝惊讶和感激,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回答道:“这怎么好意思麻烦你呢,年轻人,我自己能行的。” 陈默微笑着说:“老人家,您别客气,我们正好也要下山,举手之劳而已。” 说着,便轻轻地从老人肩上接过那捆柴,稳稳地背在自己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