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夜晚,在小镇偏僻的角落里,张涛与一个商人正在进行一场见不得光的交易。月光被乌云遮去了大半,只留下几缕微弱的光线,勉强勾勒出两人模糊的身影。张涛带着狡黠的笑容,将一些品质上乘的巴岩姜和珍贵的草药样品展示给商人,说道:“你看看,这些都是学生们辛苦采集来的,都是精品,市面上可不好找。” 商人拿着样品,仔细端详着,眼中闪烁着精明与贪婪。“张校长,你这货是不错,不过这价格嘛,咱得好好商量商量。你也知道,我这接手也是有风险的,还得找销路。” 张涛连忙说道:“你可别压价太低了,这都是孩子们的劳动成果,我为了弄这些,也是费了不少心思。”
两人在黑暗中讨价还价,声音虽低,却难掩其中的铜臭与私欲。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终于商定好了价格。商人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窃喜,他心里想着:“这次拿到这些货,稍加运作,肯定能大赚一笔,这些山里的东西在城里可稀罕得很。” 他一边想着,一边从怀里掏出一沓厚厚的现金,数了数,递给张涛。在递钱的时候,商人的眼神中带着一丝轻蔑,仿佛在说:“你这靠着学生赚钱的勾当,也就我愿意配合。” 但表面上仍堆满了虚伪的笑容。
张涛接过钱,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快速地数着钱,手指因兴奋而微微颤抖。他暗自得意:“哼,只要有了这些钱,那些麻烦事都能搞定,谁也别想查到我头上。” 可他的脸上还是努力维持着镇定,只是那微微上扬的嘴角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喜悦。
交易完成后,商人迅速指挥着几个手下开始装货。他们动作麻利,生怕被人发现,眼睛不时警惕地扫视着四周。商人看着货物被一箱箱搬上车,心里既兴奋又紧张,他想着:“得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万一被发现,可就全完了。” 不一会儿,车就装满了,商人猫着腰钻进驾驶室,发动汽车,趁着月黑风高,缓缓驶离。汽车的引擎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逐渐消失在黑暗之中。
然而,张涛也深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为了平息上下的怒火,他开始了一系列的运作。他带着一部分钱,前往中心校的上级部门,找到了一些关键人物。他满脸堆笑,言辞恳切地诉说着自己的 “苦衷”,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失误。同时,他将厚厚的信封悄悄塞到这些人的手中,眼神中满是期待与讨好。在面对下属学校的教师和校长们的质疑时,他则采取了高压手段。他召开紧急会议,在会上严厉地批评那些反对他的人,声称他们是在故意破坏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是不顾大局的表现。他威胁道:“谁要是再敢闹事,就别想在这教育系统里待下去!”
凭借着这些打点和施压的手段,张涛竟然成功地化解了眼前的危机,依然保住了校长职务,继续大权在握。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在许多人心中种下了不满的种子,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与此同时,那些联合起来的教师和校长们并没有被张涛的权势吓倒。他们看到了张涛的贪婪和无耻,更加坚定了要揭露他的决心。他们继续收集证据,等待着合适的时机,一定要为学生们和教育事业讨回公道。
日子一天天过去,学校表面上恢复了平静,但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实则暗潮涌动。陈默和其他正义的教师们在课堂上更加用心地教学,他们试图用知识的力量弥补学生们之前被勤工俭学耽误的时光。然而,张涛却依旧我行我素,他在学校里安插了一些眼线,时刻监视着教师们的一举一动,试图找出那些可能再次对他构成威胁的人。
在一次教师会议上,张涛再次强调了他所谓的 “教育理念”,声称勤工俭学活动只是暂时搁置,未来还会根据学校的发展情况重新启动。他的话引起了台下教师们的一阵不满的骚动,但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只有陈默,他勇敢地站了起来,直视着张涛的眼睛,说道:“张校长,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 人,而不是让学生们成为赚钱的工具。之前的勤工俭学活动已经给学生们带来了太多的伤害,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
张涛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起来,他愤怒地瞪着陈默,说道:“陈老师,你这是在质疑学校的决策吗?你不要以为你救了一个学生就可以为所欲为。学校的发展需要资金,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而不是你在这里唱反调。”
陈默毫不退缩,他坚定地说:“我没有唱反调,我只是在为学生们的未来着想。如果我们继续这样下去,我们将会失去学生们的信任,失去家长们的支持,最终失去教育的本质。”
会议在紧张的气氛中结束,陈默知道,他已经彻底得罪了张涛,但他并不后悔。他相信,只要坚持正义,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
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们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些曾经参与勤工俭学的学生们变得更加懂事,他们深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在课堂上更加认真听讲,课后也主动留下来复习功课。而那些没有参与勤工俭学的学生们,也从这件事情中受到了教育,他们明白了教育的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性。
然而,张涛并没有因为学生们的变化而有所收敛。他开始在学校的资源分配上动手脚,将更多的资源倾向于那些支持他的教师和班级,试图以此来分化教师队伍,巩固自己的权力。但他的这种做法并没有得逞,反而引起了更多教师的不满和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