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考古准备工作(2 / 2)

第一天是团队协作训练,安保团队和我们考古行动组就像两个风格迥异的乐队,一开始合奏,那叫一个乱。安保团队习惯了军旅那种冲锋陷阵、速战速决的硬朗风格,行动起来风风火火,攻势猛得能掀翻屋顶;

而我们考古行动组呢,整天跟文物打交道,更在乎文物保护和信息收集,反应节奏就像蜗牛散步,慢悠悠的。模拟在哀牢山遭遇不明势力袭击的时候,双方就像鸡同鸭讲,互相误解对方的意图。安保团队冲锋,考古组还在那儿研究周边环境有没有文物,结果几次 “进攻” 与 “防守” 都乱成一锅粥,场面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

不过,咱队伍里可没笨人,很快就发现问题出在哪儿了。安保队长赵猛一嗓子吼出来:“大伙听好了,咱得步伐一致,考古组的老师们重点保护好自己,有危险给我们使个眼色,我们打头阵!”

考古行动组这边,郭英也不含糊,立马回应:“行,那我们随时给你们通风报信,要是瞅见疑似文物古迹的地儿,也第一时间喊,别误伤到宝贝。” 这一来一往,就像给机器上了润滑油,接下来的演练顺畅多了。

当 “敌人” 再次来袭,安保团队迅速散开,呈扇形防御队形,把考古行动组围在中间,跟母鸡护小鸡似的,利用地形优势左挡右突。考古行动组则瞪大眼睛,仔细观察四周,一旦发现模拟的 “文物隐患区”,就赶紧用对讲机呼叫安保团队,两边配合得越来越默契,就像多年的老搭档。

第二天是野外生存技能特训,这对我们这些要么久居城市、五谷不分,要么埋头学术、不谙世事的人来说,简直是 “噩梦”。

教练跟个生活百科全书似的,详细讲解怎么在山林里辨别哪些野菜、野果能吃,哪些是 “毒炸弹”,吃了能让你躺平;怎么用树枝、藤蔓搭个能扛风雨的简易庇护所,就像搭积木一样,不过难度系数高了不少;还有怎么利用自然材料制作陷阱捕捉小型猎物,感觉一下子回到原始社会。

吴梅这丫头,一开始看到那些扭来扭去的虫子,吓得小脸惨白,跟见了鬼似的,连连摆手:“这玩意儿怎么下得去嘴啊,我宁愿饿成纸片人。” 可架不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鼓励,尤其是看到赵猛跟个美食博主似的,带头把一只烤得滋滋冒油的虫子塞进嘴里,还一脸陶醉,她也咬咬牙,闭着眼睛尝了一口,没想到,这一尝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发现虫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恶心,反而有股特别的香脆,跟吃薯片似的。

在搭建庇护所环节,技术支援团队的专家们大显身手。地质勘探专家刘峰凭借对地形的 “第六感”,很快相中一处背风且地势稍高的斜坡,就像给房子选了个风水宝地。电子设备专家林宇则利用手头的工具,像个巧匠似的,把树枝、藤蔓摆弄成坚固的框架,再由其他人用宽大的树叶、茅草层层覆盖,一座简易却实用的 “林间小屋” 就诞生了。医疗小组的陈医生还在旁边念叨,跟个唐僧似的,提醒大家在野外一定要注意防潮、防虫,别一不小心就被疾病缠上,那可就麻烦大了。

第三天是装备实操演练,得确保每个人都能把各类仪器设备玩得转。文物修复师苏瑶像捧着稀世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拿着文物修复工具,向大家展示怎么在颠簸得像坐过山车的环境下,精准地修复细微的文物破损。她的手指灵活得像在琴弦上跳舞,在一堆碎瓷片中穿梭自如,没一会儿,一片原本碎得不成样的瓷片就被完美拼接,跟施了魔法一样。

电子设备专家林宇则手把手教大家操作那些高科技探测仪器,怎么调整金属探测器的灵敏度,就像调收音机频道一样,得调到最精准;怎样解读地下雷达探测仪反馈的数据,跟看天书似的,得慢慢琢磨。

安保团队的队员们也没闲着,反复练习枪支的拆卸、组装,以及在复杂地形下的射击技巧,那熟练程度,让人不禁感叹,这要是真遇到危险,他们肯定能保大家周全。

经过这三天的磨合演练,大家从一群谁也不认识谁的陌生人,变成了一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 “超级战队”,每个人都摩拳擦掌,对即将奔赴的哀牢山之行信心满满,就等上头一声令下,像离弦之箭一样,冲向那神秘得让人既期待又害怕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