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终成虎(2 / 2)

就在这剑拔弩张之际,只听得王皇后的舅舅率先打破沉默,朗声道:“启奏陛下,微臣以为当下之急务乃是推行税制改革,此乃利国利民、关乎社稷安危之大计啊!”其话语掷地有声,显得异常坚决果断。很显然,他之所以如此积极地力推这项改革举措,不仅仅是出于为国为民谋福祉的考量,更是希望能够借此良机巩固并增强自身以及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实力,并为家族谋取更为丰厚的利益回报。

朝堂的另一端,只见萧淑妃的舅舅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然后缓缓开口道:“王大人所言极是,然而改革税制之事绝非等闲之举啊!此等大事一旦有所变动,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呐!恐怕到时会引发民众的强烈不满和怨言,进而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于我朝之稳定大局实乃不利呀。”说罢,他还特意轻捋了一下胡须,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在场众人,其目的便是想借助所谓的“稳定”之说,来拖延这场税制改革,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家家族在朝中的显赫地位。

而此时,坐在一旁的王皇后的舅舅则面色阴沉如水,心中暗自恼怒不已。要知道,他所提出的这项关于税制改革的提案,事先早已经过家族内部众多智囊之士的反复斟酌与精心谋划,按理说不应如此轻易就遭到他人的驳斥才对。于是乎,他忍不住向前一步,拱手说道:“萧大人此言差矣!吾之所提之策乃是经深思熟虑之后方才呈于陛下御前,其中利弊得失皆已权衡再三,岂容尔等随意诋毁?”言语之间,颇有几分咄咄逼人之势。

就在两人僵持不下之际,突然间,只听得上方传来一阵低沉而威严的声音:“萧大人,莫非你这是在质疑朕的决策不成?”原来是一直沉默不语的唐高宗李治终于发话了。随着这声质问出口,整个朝堂之上顿时一片死寂,所有人都噤若寒蝉,大气也不敢出一口。而李治此刻也是满脸怒容,显然对于萧淑妃舅舅的言辞感到十分不悦。

面对皇帝的斥责,萧淑妃的舅舅赶忙诚惶诚恐地低下了头,口中连连应道:“臣万死不敢!微臣不过是一心为国为民着想,唯恐此番改革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祸,故而斗胆进言,绝无半点忤逆圣上之意啊!”虽然嘴上说得这般谦卑恭顺,但其实他内心深处却是在暗暗试探着李治这位天子的忍耐底线究竟何在。与此同时,通过这样一番话语,他也是在有意无意地向旁人暗示着自己背后所依靠的萧淑妃在宫中的强大影响力。

朝堂之上,凝重的氛围仿佛凝结成实质一般,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来。众人皆噤若寒蝉,不敢轻易发言。而后宫之中的王皇后更是心急如焚,坐立难安。她深知如今自己家族的权势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终于,王皇后鼓起勇气,缓缓地站起身来,微微欠身行礼后说道:“陛下,税制的改革一事,实乃关乎国之根本,确需慎之又慎。然而,臣妾以为,为了我大唐江山社稷能够长治久安、繁荣昌盛,某些时候,必要的改革虽有风险,但亦是势在必行之举啊!”说罢,她目光坚定地望向皇帝,试图以国家利益为重这一理由,为自己背后的家族争得一线生机和主动权。

李治坐在龙椅之上,面沉似水,静静地凝视着眼前的王皇后。他那深邃的眼眸之中,瞬间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但仅仅只是稍纵即逝。紧接着,他便若无其事般迅速转过头去,依旧沉默不语,让人无法猜透其真实想法。

时光荏苒,又到了新一次的朝会之时。此次议题乃是关于是否应当对边疆地区某个强悍的部族动用武力。一时间,朝堂上下众说纷纭,争论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只见那位财政大臣一脸忧色地出列奏道:“启禀陛下,当下我国库已然空虚,若是在此等艰难时刻贸然发动战事,只怕会令黎民百姓陷入水深火热、苦不堪言的境地啊!还望陛下三思而行。”很显然,这位财政大臣故意夸大了国库空虚的严峻状况,其真正目的无非是想要借故拖延军事行动,从而得以维护自家家族的既得利益。

“陛下啊!边疆之地的安宁与否可是关系到咱们国家的根基所在呀!如果对那些胆敢挑衅的部族不严加惩戒、给他们点颜色瞧瞧,那日后恐怕会有越来越多的部族心生异志呐!”军事大臣一脸严肃地拱手说道,他言辞恳切,显然是极力主张采取强硬立场来应对当前局势,而这背后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稳固其自身在军事领域所拥有的影响力。

此时的李治眉头微皱,陷入了沉思之中,对于如何处置这件事情显得有些犹豫不决。就在这时,军事大臣见缝插针,赶忙趁热打铁进言道:“陛下莫要忧心,微臣这里倒是有一个计策可供参考。我们无需大动干戈,调遣大批兵马出征,只需要派出一小股精锐之师便可。如此一来,既能展示我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彰显出国威浩荡,又能避免因大规模出兵而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可谓一举两得啊!”

李治听后,原本黯淡无光的眼眸突然闪过一丝亮光,仿佛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曙光一般。这位皇帝心中暗自思忖着,觉得军事大臣所言不无道理,如果真如他所说能够用较小的代价解决边疆事端,倒也不失为一个良策。然而,站在一旁的军事大臣心里却打着另外一番算盘。他深知此次建议不仅可以让自己在军事方面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还能够巧妙地避免过度消耗国库资源从而影响到自家家族的利益。毕竟,一旦战事规模过大,所需的军费开支必然激增,届时很可能会引发朝廷内部各方势力对于财政分配的争议与矛盾。

在这场盛大而华丽的宫廷宴会引发的激烈争议之中,礼部尚书率先站出来发言道:“陛下啊!皇后娘娘的千秋寿辰那可是咱们国家至关重要的盛典呀!这宴会的规模万万不能太过寒碜简陋了,要不然岂不是大大折损了我堂堂皇家的威严和仪态?”这位礼部尚书目光闪烁着精明的光芒,显然心中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企图借助这次机会将宴会规模无限放大,从而让自己所掌管的礼部能够在众人面前大放异彩,进一步提升本部门在朝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然而,就在此时,户部尚书毫不示弱地挺身而出,义正言辞地反驳道:“陛下明鉴呐!如今国库里现存的财力着实有限得很哪,微臣认为当下应当秉持勤俭节约之原则行事才最为妥当。”这位户部尚书一脸严肃认真,心里暗自盘算着要如何通过倡导节俭之风来充分展现出自己卓越非凡的财政管理才能,好让皇上对他另眼相看。

面对两位大臣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的局面,李治不禁皱起眉头,面露难色。就在这时,那礼部尚书眼珠一转,灵光一闪,赶忙再次进言道:“陛下莫忧!依臣之见,不若向江南一带那些富甲一方的商人们暂借些许财物,以此来撑起此番宴会的场面。待宴会圆满结束之后,再如数归还便是。如此一来,既能保住皇家的颜面风光,又不至于削减对于礼部的经费拨给,更能让微臣在朝堂之上积攒下赫赫声名呢!”说罢,他得意洋洋地瞥了一眼身旁的户部尚书,仿佛胜券在握一般。

李治眼睛一亮,大臣的建议既符合他的面子,又能避免国库的负担,因此他有些动心。大臣们则是在利用李治的心理,试图在不动用国库的情况下,达成目的,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

“陛下还是很好拿捏的。”王皇后的父亲感慨了一句。“这是优点也是缺点啊!”

“耳根子太软了,不太行,不如我们去父留子?”王皇后的兄长道。

“要是可以我也希望,可是你妹妹那边一直没戏,这事儿再琢磨琢磨吧。”王皇后的父亲也是头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