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换不掉(2 / 2)

“这……这是真的吗?我一直以来都对父皇言听计从,不敢有丝毫忤逆和懈怠啊!每做一件事之前,我都会反复思量,就怕惹得父皇不高兴或者不满意。可即便如此,父皇竟然还是对我不满,难道我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吗?”李治的声音充满了绝望和无助,眼眶也渐渐湿润了,泪水在其中打转,仿佛随时都会滚落下来。

武照点了点头,美眸之中流露出一抹深深的同情之色,轻声说道:“此事千真万确,的确如此啊!而我,便是那第一个发觉此等状况之人。我深知这个消息于你而言,犹如泰山压顶般沉重不堪,但事已至此,我认为你理应知晓真相。”

李治听闻此言,身躯不禁一颤,他静静地凝视着远方,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凝固。许久之后,他才缓缓转过头来,目光与武照交汇在一起。只见他的眼眸深处,有那么一瞬间闪过一丝决然之意,紧接着,他用低沉而又坚定的声音回应道:“多谢你告知于我,媚娘。此事事关重大,我定当寻我那舅舅长孙无忌从长计议一番。”

长孙无忌那古色古香、布置典雅的书房里,光线透过雕花窗棂洒下,映照出片片斑驳光影。李治恭恭敬敬地站立在舅舅长孙无忌身前,身姿挺拔如松,然而他紧攥着的拳头却泄露了内心的紧张与不安。此刻,他那双明亮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坚定不移的光芒,犹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

李治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一些,但其中仍难以掩饰那一丝丝的坚决:“舅舅,近日我听闻父皇似有立李恪为太子之意,此事究竟是否属实呢?”说完,他目光灼灼地盯着长孙无忌,仿佛要从对方脸上寻找到答案。

长孙无忌闻听此言,原本舒展的眉头瞬间紧紧皱起,形成了一道深深的沟壑。他心中深知这个消息所蕴含的巨大分量,稍作沉吟后,缓缓开口道:“雉奴啊,此事确有其事。不过,我们万不可就这样束手待毙!”他一边说着,一边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似乎正在思考应对之策。

李治那明亮的眼眸之中,忽地闪过了一丝难以掩饰的困惑之色,他紧紧地盯着眼前的长孙无忌,声音略微颤抖着问道:“舅舅,眼下这局面,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应对才好呢?”

长孙无忌微微皱起眉头,陷入了一阵短暂而又深沉的思索当中。过了一小会儿,只见他缓缓抬起头来,目光坚定地看向李治,沉声道:“此事倒也并非全然没有办法。依我之见,我们需得设法炮制出一则谣言来,借此让陛下知晓民间对于此次太子更迭一事的态度与看法。我打算寻几位信得过的大臣一同商议一番,精心编造出一个有关‘伥伥鬼吃人心’的骇人谣言,并想办法使其在市井之间广泛传播开来。如此一来,想必能够引起陛下的关注和重视。”

李治微微颔首,尽管内心深处对于这样的手段隐隐感到一丝不安和忐忑,但理智告诉他,唯有如此行事,方能够稳固自己那岌岌可危的太子之位。毕竟,宫廷斗争向来残酷无情,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数日后,原本平静祥和的长安古城仿佛被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街头巷尾之间,不知从何处悄然兴起一则诡异而离奇的谣言。有人绘声绘色地传说着,当今圣上有意册立李恪为太子并非出于真心实意,而是为了豢养一种名为“伥伥鬼”的邪恶之物。据说这“伥伥鬼”每逢夜幕降临之际,便会神出鬼没于黑暗之中,其唯一的癖好便是吞食活人的心脏,并将这些心脏献给天狗享用。

此谣言一经传出,犹如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瞬间引发了全城范围内的巨大恐慌。百姓们个个面如土色,人人自危,整日提心吊胆,生怕哪一天就会成为那可怕的“伥伥鬼”口中的猎物。他们纷纷涌向庙宇祠堂,虔诚地焚香祷告,祈求上苍保佑自己与家人平安无事,同时也暗暗期望圣上能够收回成命,千万莫要立李恪为太子,以免给这座繁华的都城带来无尽的灾祸。一时间,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了一片惶恐不安的氛围之中。

皇帝李世民端坐在那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龙椅之上,面色凝重地聆听着臣子们汇报关于“伥伥鬼吃人心喂天狗”的谣言。待全部听完之后,他那双深邃而锐利的眼眸之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心中已然明悟,此事绝非偶然,定是有人在幕后精心操纵。

想到此处,李世民不禁喟然长叹,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民间谣言所蕴含的巨大威力,它就如同那无形的洪水猛兽一般,能够轻而易举地在人们的心底掀起惊涛骇浪,于悄无声息之间动摇民心,甚至有可能对整个朝政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一直以来,对于自己的儿子李治,李世民内心深处其实颇有微词。他认为李治性格过于柔弱,行事不够果断坚决,缺乏一国之君应有的气魄与决断力。因此,他曾不止一次地萌生出更换太子的想法。然而,此次谣言事件却犹如当头一棒,让他猛然惊醒,深刻认识到朝堂与民间的稳定才是重中之重,远非他个人的意愿所能左右。

李世民就这样静静地坐在龙椅上,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之中。他的脑海里不断闪过各种念头和猜测,试图理清这看似错综复杂的局面。渐渐地,一个名字浮现在他的心头——长孙无忌。作为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在朝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难道说,这次谣言事件正是长孙无忌与李治联手策划的一出好戏?他们巧妙地借助了民间百姓对于超自然现象的深深恐惧,精心炮制出这样一场轩然大波,目的就是要巩固李治的太子之位。

“传朕旨意!从今往后,但凡有任何涉及到伥伥鬼的谣言出现,一律严禁其传播!若有胆敢违抗者,定当严惩不贷、绝不姑息!”李世民那威严而洪亮的声音在朝堂之上久久地回荡着,仿佛要穿透每一个大臣的耳膜,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心间。

只见朝堂之下,群臣们纷纷诚惶诚恐地跪倒在地,头紧紧贴着地面,齐声高呼:“臣等谨遵陛下旨意!”这声音整齐划一,如同雷霆一般响彻整个宫殿。

李世民微微眯起双眼,目光缓缓扫过眼前这群噤若寒蝉的臣子们,然后突然转头看向了站在一旁的李治。就在那一刹那,他的眼中不由自主地闪过一丝极为复杂的情绪,有担忧、有疑虑,甚至还隐隐夹杂着些许失望。然而,这种种情感只是如流星般稍纵即逝,很快便被他那深不可测的城府所掩盖。

尽管心中明白,自己这个儿子李治也许并未直接涉足于此次谣言的编造与散播之中,但毫无疑问的是,他却是这场风波背后最大的受益者。想到这里,李世民不禁轻轻叹了口气,暗自思忖道:“难道这一切真的都只是巧合吗?还是说……”

“雉奴啊!”李世民微微眯起双眸,眼神深邃而悠远地凝视着面前的李治,语气虽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缓缓说道,“你可知晓朕对你寄予了何等深厚的期望?朕一直盼望着你能够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心怀天下苍生的贤明君主。唯有如此,方能保我大唐江山永固,护佑黎民百姓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

听到父亲这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李治心头一震,他深知这其中蕴含的分量和责任之重大。只见他神情肃穆,恭恭敬敬地朝着李世民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挺直身躯,目光坚定且郑重其事地点头应道:“父皇的谆谆教诲,儿臣时刻铭记于心。儿臣定然会加倍勤奋好学,虚心求教于诸位贤臣大儒,不断提升自己的治国理政之才。儿臣发誓必将竭尽全力,不敢有丝毫懈怠,以不辜负父皇以及天下万民对儿臣的殷切期许。”

李世民深深地叹了口气,他知道,尽管他对李治有所保留,但此刻他必须坚定地支持自己的儿子。他起身离开了朝堂,留下了一个背影,让群臣感受到这位帝王坚定的决心。

随着李世民的决定,关于立李恪为太子的念头逐渐熄灭。李治的太子地位得到了巩固,而这场由谣言引发的朝堂风波,也成为了大唐帝国历史上一个微妙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