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领域,“学渣”不仅涵盖学业成绩不佳者,还包括那些不好学、扯蛋捣蛋甚至违法违纪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家庭、个人、社会和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培养”的结果。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一些家庭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对其不良行为一味纵容,导致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规则意识的性格。比如,孩子在学校欺负同学,家长不仅不加以管教,反而偏袒孩子,这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的行为没有错,从而变本加厉。而有的家庭则相反,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孩子长期处于压抑和恐惧的环境中,心理上产生逆反情绪,进而将这种情绪发泄在学校,表现为调皮捣蛋、不服从管教。此外,家庭关系不和谐,如父母经常争吵、离异等,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导致他们在学校通过不良行为来吸引他人的关注。
个人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在其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有些学生本身性格叛逆,喜欢挑战权威,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老师的教导不以为然。他们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冲动行事,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通过捣蛋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同时,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懂得分辨是非对错,认为违法违纪的行为很酷,从而盲目模仿。另外,一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如学习成绩差、被同学孤立等,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厌学等情绪,进而通过不良行为来逃避现实。
社会环境是塑造“学渣”的外部土壤。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如今,一些影视作品、网络文化中充斥着暴力、色情、低俗等内容,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模仿其中的不良行为。此外,社会上一些不良团伙的存在,也吸引了部分学生加入。这些学生在团伙中找到了所谓的“归属感”和“成就感”,逐渐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同时,社会对成功的片面定义,如只看重金钱和地位,让一些学生觉得通过正当途径努力学习难以获得成功,从而放弃学业,选择走捷径,甚至不惜违法违纪。
“学渣”是在家庭、个人、社会和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博源引导了一批曾经的学渣回归正确的轨道……这批曾经的学渣也在引导其他的学渣……也是一种传承……但是,这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