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棠棠,我不可能喜欢苏安锦(2 / 2)

汪曾祺先生的《异禀》有两篇,少年时那篇,比后来那篇纯正中和的,用力明显得多。

今天刷屏的那篇,被说晦涩的浙江高考作文,一开头就说海德格尔。

看后面行文,的确是读了很多海德格尔的样子:大量术语、修辞铺陈,口若悬河。

按照互联网语境标准,的确有点不说人话,还带点翻译腔——不过,海德格尔啦,本雅明啦,写东西本来就有点这劲头。

带翻译腔,也算是模仿的一个阶段吧。

我觉着,对一个刚高考所以人生经历不算丰富,而且刚成年的阶段,限时铺排出“此时的自己觉得好,能充分展示知识面量,而且应该可以拿高分”的文字,合情合理吧?

当然,用这么摆架势的文字写这点道理,的确有点倚天剑杀鸡之感。

但考虑下语境:

他写这篇时,满满的书面语堆砌,面对对象是阅卷老师。

大概他也想不到,要被放到推崇口语化表述的互联网上,仔细讨论吧?

以及,返璞归真、自利反钝,当然挺好,但得给点时间。

回到开头苏轼那段话:

“凡文字,少小时需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这段极有名,自然是真理,但后面其实还有一段:

“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仰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

少年时峥嵘绚烂,成熟后平淡。

后来写文章平淡绚烂的苏轼苏辙,回看少年应举时写的文章,那也都是花里胡哨的。

实际上我们知道,苏轼自己少年时极受《战国策》影响,写起文章来,那真是雄辩滔滔,年少老成,比谁都能。

乌台诗案后到了黄州,举重若轻,那才境界高到让苏辙觉得不能追逐的——那时苏轼也四十多了。

唐宋八大家级别的,都得经历这么个过程呢。

年轻人都有个成长历程,也多少有个雄辩滔滔铺陈发散叙述欲的阶段。

如张岱所谓“少年做文字,白眼看天,一篇现成文字挂在天上,顷刻下来,刷入纸上,一刷便完”。

何况一个中学生的限时考场作文,被拉上互联网语境讨论,真已经算挺难为的了。

给点时间,耐心点吧。

——本来嘛,现在谁回头看自己小时候的作文本,会没点看着脸红的中二段落呢?

《满分高考作文可以让网民读不懂吗?》

日前,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出炉。这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作文得满分到底值不值?舆论褒贬不一。时评作者舒圣祥撰文认为,“不说人话等于高分,这篇满分作文是个坏榜样”。?舒圣祥的评论也许尖锐了些,但如果要我说的话,这么一篇“掉书袋”的晦涩难懂的作文,给个及格分数足矣。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这些语句来自于《生活在树上》的首段。咋样?你没读懂吧?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教授点评文章称“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要我说,是老到和晦涩有余,深刻与稳当不足。

据报道,第一位作文阅卷老师只打了39分,后面的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阅卷组长最后定了满分。评分悬殊,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站编辑:徐强

转载需注明来源:市监观察()

据报道,第一位作文阅卷老师只打了39分,后面的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阅卷组长最后定了满分。评分悬殊,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办法的事儿。但评卷标准载明:“切合题意、中心突出、感情真挚、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是高考好作文的标准。这么一篇“掉书袋”的晦涩难懂的作文真的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