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张秋仁似乎成了这个村上最后的香饽饽,春节还没到,就有几个媒婆踏入他的家门槛。
此时的张秋仁有他的想法,还是潘老师的观点:妻子是一盆花,要懂得去欣赏,哪怕在外人眼里她是怎样的丑。明知道剩下的没有多好的,但他自信,只要努力,土里总会埋着黄金。他并没有以前那些哀愁了,他是不是得到了艺术的熏陶,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但在他心中抹不去的仍然是他青春的记忆,再好也不过茹月了。
听说张秋仁从上海回来了,一媒婆约邻村的一姑娘和张秋仁见面。张秋仁说:“明天说好相亲的,不合适,再说吧。”媒婆是个急性子:“你先相这个,可能你还认识,人长得可漂亮了,比你高,一双丹凤眼很美。”张秋仁说:“这样不好。”“你还什么了不起的。”媒人有些横。
张秋仁无奈,似乎这人不可得罪,私下里先看看也未尝不可。媒人说那姑娘正在她家,催着秋仁去看看。说真的,张秋仁心里却有点痒,毕竟快二十七岁的人了。
走进媒人家,那姑娘老远站起来说:“里边坐。”张秋仁进屋坐下,媒人问:“秋仁,你不认识吗?”“认不好。”张秋仁却没什么印象,虽是邻村,张秋仁特意留意了一下那双丹凤眼:这双眼很美,全身透射出了青春的气息,卷尾发,四方脸,高跟鞋,笔挺的青裤,碎花布小袄,围了一条浅灰色的围巾,显得很端庄。
寒暄了几句,媒人便建议他们到河边或沙滩树林去谈谈,这可是寒冬腊月,也没阻止了一对火热的心抵御严寒。
沭河岸边,他们诉说着火一样的热情,虽说彼此有些迫不及待,但他们都表现的比较文明。
女孩:“你真的不认识我?”
张秋仁:“没多大印象。”
女孩:“可我认识你,你每天上学从我家门前走过,那时你戴了副眼镜。”
张秋仁:“有八、九年了。”
女孩:“我羡慕你。”
张秋仁:“羡慕我戴了副眼镜,那是平光镜,我戴着玩的。”
女孩:“你的气质我感觉和别人不一样。”
张秋仁:“这么多年,你为啥不向我表白?”
女孩:“没机会。”
此时的张秋仁,慢慢地抓住了姑娘的手,姑娘顺从着说:“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张秋仁继而揽住了姑娘的脖子说:“没有钱,打算都是无用的,我只能说先挣钱。”
张秋仁松开揽着脖子的手问:“你怎么这么大了还没找对象?”
女孩:“找了,都不合适。”
张秋仁:“什么样,算合适?”
女孩:“有时是要靠感觉的,不是因为家庭困难,就是人不怎么样。”
张秋仁:“我们家可是周边最穷的人家,再说,我人几乎要成三类人了,谈感觉,我现在就有,你有吗?”
说着,张秋仁的手又揽向姑娘,姑娘这时有些反抗,推开张秋仁的手说:“先谈话,谈好了,你随便。”张秋仁没介意收回了手。
他们忘记了寒冷,忘记了时间,姑娘说:“听说你上学时谈了一个,怎么没谈成?”“是的,我非常喜欢她,可她不一定喜欢我,就是到现在我都在想她,你不见怪吧。”张秋仁心想和茹月那事够保密的,我们家里都没人知道。
姑娘被张秋仁的坦诚、风趣的谈话所征服,她不再反抗张秋仁的小动作,张秋仁一再追问你同意嫁给我,明天我就不去相亲了。但姑娘始终没有表态,张秋仁试着用温情感动她,两手拥抱着姑娘,亲吻着她,不知到了什么时候,他们听到了鸡叫,张秋仁冻得有些发颤,但他们仍依依不舍,尽管这样姑娘也没回答张秋仁的问题。
夜已很深了,张秋仁邀那姑娘到他家住下,再呆下去恐怕两人都要感冒了,姑娘说:“你自己住一院?”张秋仁说:“没有,和父母住一起。”姑娘说:“你要自己住一院,我就去。”张秋仁有些惋惜,早知道该搬到西院去,这不是越冬吗,父母那屋不是有取暖炉吗?
姑娘又告诉张秋仁她姐姐给她介绍个当兵的,张秋仁感觉到她似乎和自己一样。但张秋仁一再表示如果她能嫁给他,明天相亲那姑娘再好也只是应付,姑娘总在躲闪。
姑娘回避着话题说:“听说你退了门亲,没有索取所有花销,是不是在上海发了财。”
张秋仁说:“这倒不是。”
女孩:“那是为啥?”
张秋仁:“索取很重要吗?没钱可以再赚,你让一个爱财的人失去财,岂不是你不仁了。不过我最心疼的就是那本集邮册,它跟随我多年,我很爱物。”
女孩:“听说你从上海买了台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