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泰拖张秋仁到临沂买学习资料,他转了新华书店也没有买到,便告诉他汤河的同学帮忙买套,并告诉他新的买不到,旧的也可以我照付钱。那不是茹月的弟弟要用的吗?就这样他同学委托别的学生借了别人的学习资料卖给了张秋仁,张秋仁又送给了于凤泰。
张秋仁一直惦记茹月满脸长的红疙瘩,约着宿舍的同学马作永去人民商场买化妆品,女用日化柜前,售货员说:“男士用品在那边。”指着男柜,秋仁微红着脸说:“我买女士的。”售货员说:“干性的油性的。”马作永说:“给他女同学买的。”秋仁红着脸说:“给我姐姐买的,她满脸长满了红疙瘩。”售货员说:“那要先看医生。”
地区人民医院,皮肤科门口,医生问:“两位小伙子,谁看病?”张秋仁说:“我姐姐脸上长满了红疙瘩。”医生说:“让你姐姐来。”张秋仁说:“我想买点化妆品……”还没说完,医生说:“买化妆品去商场,这里是医院。”
张秋仁很无奈,地摊上的他又不敢买,怕伤及皮肤。
张秋仁联中的同学们即将要毕业了,他特意买了本日记,让张红艳带到原班级内,在同学们的留言中,张秋仁被签名xxx的留言:你要发奋读书,为理想而奋斗!而感动。这是鞭策、激励,又是关心关注,张秋仁明白这是个特殊年代农村青春情感的产物。这是一个女生唯一给男生留下的,笔耕精美,刻心着意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愿望,却让张秋仁思念了一个人生的历程。感激人出于缘而爱,所以他励志要珍惜这份缘,收获着爱的青春使人陶醉。张秋仁努力着,也思念着。为此他在xxx的留言的右下角写下了赞君书(一):君于吾书独杨柳,吾与君作三春锦。凭空不作厌人语,读书万卷破真理。
初春的夜寒冷依旧,教室里那几个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埋头苦读。
熄灯铃响了,迫使他们离开教室。住在校舍的摸着黑进了宿舍,张秋仁、马作永等人住在校外私人家里,学校大门紧锁,要不马上离校,被查夜老师抓到,那是要写检查的,马作永紧拉着张秋仁的手来到院墙靠树的地方,准备攀树跃墙出校。这时,查夜老师的电筒已照射过来,人高马大的马作永现将张秋仁拖向院墙。高高的院墙使张秋仁眼晃,不敢向下跳,待马作永跃上墙时将秋仁一同揽下墙,月色朦胧中一高一矮,高的扶着矮的,一瘸一拐的走向了夜幕中。
穷人囊中羞涩而节衣缩食,可张秋仁的父母囊中空空,节什么,缩什么,年收年消,有时真的需要接济。六个儿女陆续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要吃,要喝,要住,要穿,还要供应一个在城里上中学的。还好,张秋仁的外公在解放路东首运输公司对过开了家土杂商店,经常给张秋仁贴补点粮票衣什等。外公也特喜欢这个外甥,每逢礼拜六,总是把商店交给张秋仁,背着渔网便下了河。
过了堤岸涵洞是一座石板铺成的水漫桥,说是日本人侵华时修的,每块石头都磨得油光可鉴,要是赤脚下水很容易在这些石板上滑倒。
外公的身影经常穿越这座桥上桥下,总是能满盈而归。
张秋仁在商店里看着书,在写字。进来一位中年妇女问秋仁:“那个红盆多少钱?”秋仁坐在柜台内向妇女指的那个红盆看了一眼说:“七毛五。”那妇女说:“七毛卖不?”秋仁说:“外公不在家,就让我卖七毛五。”妇女掏出一块钱,秋仁找给二毛五,妇女拿着盆就走了。
少许,外公背着鱼网也回来了,网还没放下便问张秋仁:“那个妇女买了几个盆?”张秋仁说:“一个。”外公说:“不对,你马上追来,我看她是拿了两个。”秋仁意识到自己马虎了,急忙去追那个妇女,张秋仁气喘吁吁地终于将那个妇女追上,从她手上夺过那两个盆就往回跑,那妇女随后也跟上。
张秋仁将那两个盆放在柜台上,外公冲那妇女说:“拿多了也不觉得沉。”那妇女还喘着气说:“我也没注意。”外公说:“我也没注意,差点让你跑了。”妇女说:“你得给我一个。”外公边收拾着活计说:“一个也不给你。”随后问秋仁:“你卖给她多少钱?”秋仁说:“七毛五。”外公说:“给她七毛五。”
那妇女拿了七毛五分钱,羞答答地离开了。
外公并没有责怪张秋仁。
办公室里,邵常晋老师在和各科老师议论关于张秋仁报考小中专差几分,应该去上高中,于是将张秋仁叫到办公室。
选择给予张秋仁无比的矛盾。一心想上大学的张秋仁在与班主任的谈话中流露出自己的心声,家庭是否给予支持这都是未知数。英语老师告诉张秋仁,你们家若能拿出三、四千元钱她愿意帮忙找人让张秋仁上临沂卫校。
三、四千,一千都成了天文数字,家里还没钱给哥哥盖房子,娶媳妇。这着实让张秋仁触手莫及,但他心中有一张牌,那就是听说茹月家里很有钱,一大早刷完牙,将牙刷装在衣兜里,骑上自行车就走了,过了沂河,过沭河,六七十里地,他终于又到了茹月家,家里人告诉他茹月出去了,他等了好久,没和茹月谈好,又不能和他家里人说,不知是茹月故意躲着他,还是……,总之,不能老呆在人家不走。那天,他终究没见到茹月。
班主任邵常晋为支持张秋仁继续上学,特意给张秋仁的父亲写了封信。他要求张秋仁的父亲再给张秋仁三年时间,张秋仁是个很有潜力的孩子。
张秋仁知道自己对家是个多大的包袱,就平时带来的煎饼也要算计着用,绝对不能把星期六的饭在星期五吃光,只好省俭点。虽是这样,他仍期盼,期盼三年过后。
父亲收到邵老师的信后,同样也是抉择。三年的负担不说,考上大学皆大欢喜,若是……?张秋仁的父亲真的不敢往下想,十七八岁有的家庭都成亲了,那个晚上张秋仁的父母翻来覆去没睡好觉。
第二天,父亲终于拿出方案,识几个字就行了。都考上大学谁种地?也许他们都在安慰自己。为此也不知张秋仁偷偷哭过多少次。
当梦想成为泡影的时候,他只有顺从,这也许就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