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荆楚称王(三)(2 / 2)

经典春秋 平谣 2340 字 11个月前

斗伯比一番话醍醐灌顶,让膨胀起来的熊通猛然清醒了许多。

熊通陷入沉思之中,良久,他问斗伯比:“以卿之见寡人该如何讨伐江东?”

斗伯比说:“我楚国在汉水之西,想征服随国而不能达到目的,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我们楚国训练军队,整顿装备,造船架桥,想用武力吞并汉东诸国。以随国为首的几个小国家害怕因而共同联合起来对付我们楚国。这都是季梁的主意。如果君主要征服汉东诸国,需要各个击破,但现在他们抱紧双臂、相互团结,所以我们就难以实现各个击破的目的。”

熊通并不满意斗伯比的回答:“就是说我楚国现在毫无办法征服江东了?”

斗伯比说:“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克敌制胜。我发现随国有两个重臣把持朝政,一个是季梁,一个少师。现在季梁年龄大了,少师却是随国权重的少壮派。我听说两个人意见往往相左,如果能让随国国君远离季梁而信用少师,这样我们离间随国与其他小国的关系就有希望了。”

熊通悉心采纳了斗伯比的建议,于是楚国慎重地开始发动汉东的战争。

在斗伯比的影响下,楚国大军东渡汗水。

当楚国大军濒临随国边境的时候,却未攻打随国而是传信给随国国君:楚军要借道攻打曾国。随国朝野上下震惊。随国国君急招见众臣商议。

少师说:“国君不必畏惧。楚军虽然号称强大,但我军尚未领教其锋芒。我国为应对楚军已经练兵多年,楚军兵临随国而不入说明楚军惧我三分。何不借此借道机会观察楚军真正实力,以利我克敌制胜。况且如果随国不答应借道,必然会伤及两国和睦,反而引起祸端。”

季梁说:“主君不可答应借道之事,楚国的目标不仅仅是曾国而是汉东大片沃土。楚军名义是借道,其实是在离间我汉东同盟国。所以我认为借道是假,离间是真。只要我们稍有松口,盟约自然被瓦解。到那时候,楚国攻我,谁来支持。没有人来支持随国,随国与楚国单打独斗,就会兵败国灭。汉东就会被楚军各个击破。到那时候汉东诸侯都会朝不保夕了。当下之计是履行盟国的责任,通知周边国家整顿军队待命援随,共同对付楚国。”

随国国君随即采纳了季梁的意见,不予借道。

斗伯比见借道不成,便与熊通商议对随国施以谈缔约盟国之计,表面上是楚国与随国建立友好关系,实际上还是离间汉东诸侯。只要随国答应与楚国会盟,那么汉东联盟就会顷刻溃散。随国还是要单独对付楚国。

于是熊通派自己的亲侄儿大夫蒍(wěi)章赶赴随都见随国国君,请求和解。古来和解一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弱国求强国和解,那若果一方要付出代价来求和解;一种是强者向弱者的强迫和解。蒍章显然是以强国自居。于是请求随君自己亲入楚军帐中观察楚军实力。意识是求和会盟是随国的最好出路了。

随国国君当然不敢前往,俗话说擒贼擒王,一旦自己落入楚军之手,那随国不战自灭。于是随国国君便指派少师作为全权代表前往楚军大帐磋商议和之事。

这一遭也是正中少师下怀,这边斗伯比下了军令,军营一定要摆出松松垮垮的样子来迎接少师。不要让少师看出楚军的锋芒。

这一天,随军大将军少师驾车来到楚营。从头到尾对楚军视察了一遍,就见号称强大的楚军,并非想想中的严阵以待,而是凌乱不堪,将士东倒西歪不成体统,看不出一丝斗志。

少师回禀随侯,说明楚军情况。并表示随军完全可以战胜楚军。国君献上一计:可假装与楚军和谈缔约,暗中调兵遣将、部署兵力,然后找机会来偷袭楚军。并肯定地说:“此战必胜。”

随侯听少师之说,心里萌生与楚军决战的想法,但自己还是不托底,就寻找季梁商议。

季梁说:“不可,楚国意在谋汉东之地,军容不整是他们故弄玄虚、瞒山过海。以弱饰强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轻敌,攻击吞并随国是他们的目的。君主不可轻敌上当。另外随国与周边盟国有约联合抗楚,一旦与楚国讲和联盟,周边盟国也会怀疑我们随国,这样我们恰好中了楚国的离间之计。”

随侯问:“难道我们随国就永远不能打败楚国了吗?”

季梁说:“臣听说弱小之国所以能够抵抗大国,是因为小国有道,而大国君主沉溺于私欲。所说的&39;道’,就是忠于百姓而取信于神明。作为朝中的臣子想到对百姓造福这就是对君主的忠;主持祭祀的史官真实不欺地祷告,这就是信。可是现在的随国是什么样啊?粮食欠收,百姓饥饿而国君放纵个人享乐,庙祝和史官浮夸功德来祭祀,臣实在不知道此时的随国才能哪里有能力抵抗强大的楚国”

随侯说:“我祭祀用的牛羊,都是清一色的白或黑,而且牛羊都选择肥大的;作祭品的食品也都丰盛完备,为什么不能取信于神明?”

季梁回答说:“臣以为百姓才是神灵的根本。所以历史上圣君都能体恤百姓疾苦,而后才去祭祀神灵。求得神灵保佑百姓五谷丰登。所谓的祭品芳香,百姓皈依,就是人心没有邪念。因此春、夏、秋三季都要努力于农耕,修明五教,敦睦九族,用这些行为来祭祀神明。百姓和睦,神灵降福,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现在百姓各人有各人的想法,鬼神没有依靠,君主一个人祭祀丰富,又能求得什么福气呢?您暂且修明政事,牢固与兄弟国家的关系,或许可以免于祸难。”

少师对季梁的话不仅不信,更是愤愤不平。他对随侯说:“楚军兵临我随国边境,既不借道、也不出兵、亦不结盟,这不分明是激怒楚军的斗志来讨伐我随国么?到那时楚军严阵以待,实力又高于我军,岂不是危机更大了!”

随后也感觉问题严重。心想:现在楚军就在家门口,不和不战,而专心于百姓生活和睦邻友好。怎么能让楚国大军退出去呢?

季梁说:“现在楚军强盛,地域辽阔,但楚国国君位卑。楚君为子爵,而卧随君位侯爵。国君可以请周王室提升楚国分封爵位,来实现与楚国既不会盟却可以睦退兵的目的。这是楚君求之不得的事情。”

随国国君又一次采纳了季梁的计策。

于是随与楚两国便以随国帮助楚国提升分封爵位为由和解。这一点的确是击中了熊通的要害。熊通欣然答应退兵。

这些年,楚国南征北战,鲸吞诸侯小国,实力大大增强。唯有一个子爵位实在有辱楚国国君的声望。如果随侯能通融周王室真正提升楚国的爵位,何不先提高了爵位再说以后的事情。于是熊通暂时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