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父与子(2 / 2)

释厄录 囚牛 1602 字 9个月前

朱棣虽然跪着,面色端庄严肃,但是眼神却微微闪烁,等这个收起表文,他并没有站起身来,只是还盯着桌案上那支御笔。

朱元璋的毛笔。

就是这支笔,在圣旨上写下,封朱标为太子,然后盖上龙头大印。

自己的大哥朱标,就是洪武朝的皇太子了。

然后朱标英年早逝。

还是这只笔,在圣旨上写下,封朱允炆为皇太孙,然后盖上龙头大印。

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就是洪武朝的皇太孙了。

然后朱允炆登上了九五至尊的宝座。

两次,都和自己没有关系。

但是,朱棣嘴角缓缓扬起。

因为现在,大明朝的皇帝,叫做朱棣。

祭祀先人,嘴角露笑,实为大不敬,但这整个塔中,出了他之外,就只有郑和,了解他支持他也是最衷心的臣子,朱棣不怕他看到,甚至他想让天下人看到。

朱元璋和朱棣这对父与子,身在天家,太多的时刻,说不清楚是什么感情,爱与恨交织。

郑和静静的站在皇帝身后,能明显的感觉到皇帝心跳不稳,气息起伏,肯定是心中波澜大起,他明白皇帝的心思。

对于大明开国皇帝,身为儿子的朱棣,尊敬崇拜是有,但私下里,更多的可能是恨意吧。

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就算杀光史官,改遍史书,也改变不了事实。

但是郑和还有些担心,因为那只凤钗。

那是马皇后的凤钗,他是朱棣的嫡母,也只是嫡母,并非亲母。

如果说以前还是燕王的朱棣对她是尊敬,登上皇位之后,更是改了史书,认她是亲生母亲。

但这都是为了坐稳这个皇位。

如今永乐十年,天下太平,万民皆安,此楼之中,也没有外人,那皇帝心中,对这位不是母亲的母亲,还能留有几分尊敬呢?

就在郑和为那只凤钗担心的时候,朱棣从御笔上移开目光,转而盯着那只凤钗。

出乎意料。

并没有郑和想象中的杀意大起,朱棣只是静静的望了一会,然后站起身来,没有回头,声音略微低沉的问到,

“三保,你说朕能不能把这个凤钗换做我娘的玉钗?”

嗯?

虽然是军中大将,现在统领着几万人的宝船队,而且一身修为到了君临境,郑和听到朱棣的问话,依然目瞪口呆。

这皇后的凤钗?能换?

皇帝认真的盯着那跟凤钗,没有回头看自己,郑和绞尽脑汁,斟酌了一会,才低声说到,

“回皇上,皇后嫔妃每一项衣物首饰,在宫内衣帽局和珍宝局都有记录,花纹样式和打造之人是谁,都记得一清二楚,而且留作何用,也在卷宗之中,即使是这寺庙中人,也回经常过来擦拭检查。”

并没有直接说出来,但话里话外的意思,朱棣听的请楚明白,他转过身来,盯着郑和。

郑和也只能躬身劝慰到,

“皇上拳拳为母之心,上天必知,再说,”

郑和压低声音说到,

“少林寺的普渡就在下面,佛门六神通中,他尤其擅长耳神通,据说相隔百里,也能听到人说话。”

这就是标准的欺君之罪了。

什么样的功夫,也不可能百里之外能听到别人说话,说是天耳通,最多不过是耳朵灵敏,方圆千米之内的细微动静都能察觉而已。

朱棣自然也不信,但他知道郑和的意思,只能长叹一声,从怀中掏出一只碧绿玉簪,握在手心,神色黯然。

簪子只是寻常的水玉,不值钱,但这个朱棣的亲生母亲,后宫里没有品级的妃子,碽妃唯一留在世间的东西,也是她最喜欢的,这是他的儿子朱棣,还没有被封燕王时,用自己例钱买来送给她的。

虽然和皇宫内的其他珠宝比起来,这支簪子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郑和知道,碽妃对这枚簪子珍重异常。

“皇上,当年臣还在皇宫时,碽妃就曾说过,皇宫之内太闷,就如同这座祭台,呆着未免太闷,不如等臣下此出海时,把它放在龙船里供奉,也让碽妃娘娘,能看看这大明之外的如画世间。”

朱棣看着手里通透的发簪,默然良久,才点点头,

“皇城是太闷,朕身上也有太多的血,就依着你,下此出海带着,不过要万万全全的给朕带回来。”

“臣,遵旨。”

书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