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铁船动枯行海上;君子国买米议价(2 / 2)

修魔有道 即墨若谷 1737 字 9天前

也是因此,中原向来是罩着君子国的。

但凡君子国有点事儿,谁欺负了他们,被中原知道了,那你就洗干净脖子等死吧!

也是因此,君子国一直都像是海外诸国中的另类,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随着大船靠近君子国,可见此国码头处有许多小船。

和众人所乘大船相比,这些小船当真是小的可怜。

船虽小,那些驾船之人却都是对自己的船十分爱惜。

即便见到这突然到访的庞然巨物,也都是处变不惊,更不曾露出恐惧或是羡慕的神情。

只是将自己的小船划到一边,为大船让出位置来。

见这些人如此不慌不忙的有序礼让,庄难不由道

“这君子国之人,当真有君子之风。”

罗远途笑道“此国乃是中原无数文人墨客所向往之地,此地之人,皆是好让不争之真君子,绝非世上诸多伪君子可比。

稍后入内采买物资时,诸位千万要客气,记得适时加价,千万莫要让对方亏了。”

听到这话,夜明笑道

“让我们买东西的加价,罗兄此言却是有些不合常理。”

“此言在外说自然不合常理,但在君子国说,却是符合常理的。”

罗远途说着,有些故作神秘道,

“稍后诸位入其国内,自然便知缘由。”

海外诸国普遍都不算大,譬如眼前的君子国,说是一国,就是一座城。

船停靠码头,夜明四人带着一队“水手”下船。

到君子国是可以完全放心的,不必携带刀兵之类。

从码头到城门口并不远,没多久就走到城外。

抬眼看去,却见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大字。

罗远途介绍道

“君子国以善为治国之宝,此地宰相,谦恭,脱尽仕途习气,可亲可敬。此地百姓互谦互让,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

此国之人,不喜金银珍玩等世俗之物,视之如祸国邪物。

其国主向有严谕,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典刑。”

看着那“惟善为宝”四字,夜明笑道

“此等行径,确实高尚。”

罗远途笑着带领几人入城。

进入君子国无需任何盘问,城门口值守的卫士也不是盘查他人的,而是询问进城之人可有难处。

若有难处,则会帮助解决。

杜世舟也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城门守卫,感觉颇为稀奇。

庄难则是已经拿着纸笔开始记录眼下见闻。

几人进入城中,所见之道路屋舍,排列井然有序,来往行人皆从右而行,无有逾矩者。

男女老少,执礼甚恭,相互见面招呼,都颇具君子风度。

只是,现实与想象到底是有所差别的。

这君子国之内,虽然处处体现出君子之风,但也与繁华二字背道而驰。

所见屋舍,多是草庐窝棚,屋内床榻也是干硬陈旧。

街上行人衣物虽然干净朴素,但却多有补丁,若非这些人都是气度不凡之人,恐会让人误以为来到乞丐之国。

再看周围商铺,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商铺。

大家都是君子,自然是不齿商人这种依靠倒卖货物牟利之辈的。

因此,君子国的商铺,全都是国主强行规定的经营处,没有任何一人主动做商人。

几人正自看着,寻找可以采买物资之所在呢,却闻听前方有争吵声。

庄难闻声,有些好奇道

“君子国中居然也会有争吵,不是说这里之人都是不争不抢的吗?”

罗远途对君子国情况几位了解,听到争吵声,笑道

“几位有兴趣的话,可以走近些,听听他们争吵的内容便知。”

几人闻言,都是有兴趣,凑近了听起来。

原来这是卖家与买家之间的争吵。

两人正因为一袋米的买卖而争论不休。

却听那卖米之人道

“说好的一袋米十七文,就是十七文,多一文我也是不收的。”

那买米之人却道

“你所说之钱,仅只米钱,这装米的袋子,种米的辛劳,运米的苦累可没算在内。

这些都算上,怎么也值二十三文。”

“不行,种米、运米都是我分内之事,如何能作为涨价的理由。

那装米的袋子就当是送你的,也符合君子之道。

你无需多言,十七文便拿走吧!”

“不可,我若十七文拿走这袋米,岂不是让你平白吃亏。

如此怎符合君子之道,你若诚心卖米,那就该收二十三文。”

“米价本该十七文,就该是十七文,你若诚心想买,就给十七文便可,决不许多给!”

“你说不许多给就不许多给?

我偏要多给!”

“你若硬要加价,那我便不卖于你,直接送与你!”

“你送我我岂会收,如此不义之事,吾不为也。”

“加价卖米,此等不仁之事,吾亦不为也!”

这卖米的和买米的因此吵了起来。

周围有人见此,便提议让有名望的宿老来评判此事。

那宿老先是批评两人一顿之后,最后出言定下二十文的价格。

长者有言,两人都是不敢违背,总算停下争吵,完成交易。

见这场争吵落幕,夜明啧啧称奇道

“卖家压价,买家却要涨价,当真是千古奇闻。

君子国,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