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为信仰而战(1 / 2)

虎将吴焜 byz少负 2497 字 10个月前

勇敢的战士不惧怕任何困难,训练场上汗水流得再多,不过是几滴水,比起在战场上流血,那是多么微不足道!

——开国元帅刘伯承

杨军长的侄儿杨天骅,素以骁勇着称,他见于旅惨败,就亲自充当敢死队长,率敢死队,踩着北洋军人的尸体,向山上冲锋,直抢山顶。经反复肉搏,终于占领了山顶阵地,杨天骅也身负重伤。

刘伯承将军命令部队,退守龙泉山顶叫张飞营的二线阵地,又抽调一支部队打穿插,向敌后迂回。

重伤的杨天骅,被抬到山后面茶店子一家农民的房内休息。伯承将军的穿插部队正好路过这里,见民房外拴有战马,判断有敌方高级军官在内,马上用步枪排射,子弹把草房打着了火,将杨天骅烧死在内。

消息传开,杨军的军心动摇,顿时全军大溃,一齐退到资阳。可军心乱,士气衰,怎可再战,接着的铜钟河、迎祥街两次大战下来,杨军再度溃败。

朱德讲毕:“那些曾经的肮脏战争,吸附了士兵的鲜血,消耗了民众的财富,祸乱了民众的生产生活。而今,我要求我们军校全体学员,作为军人,从今天开始,只为信仰而战!为主义而战!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而战!”

谌大队长适时领呼口号:

“为信仰而战!”

“为主义而战!”

“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而战!”

口号毕,众皆热血上涌。

朱德:“下面有请广州国民政府中央军事特派员刘伯承将军授课。”

全场掌声响起。

刘伯承走到台前时,掌声更加热烈,如春雷滚动。

刘伯承的声音并不大:“谢谢诸君,我从掌声中看到了四川军人的正直,看到了四川的希望。应朱德将军的邀请,我今天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些军事上的问题,因为我曾在川军中的经历,所以今天我就不讲战术战例了。”

一大队队长文强双手托举一支步枪,放在台桌上。

“我今天就讲一讲步枪,而且只讲一支步枪,就是大家最常用的汉阳造步枪。

该枪原型为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这枪的表尺射程,是1800米,枪口初速每秒63978米,这种枪的品种很多。

先说老套筒,当年,德国商人见清政府的洋务派对毛瑟品牌很迷信,就谎称1888式步枪为毛瑟步枪,骗过了愚蠢的清朝官员,将设计资料和生产机械高价卖给了清政府。

从1896年开始,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这种步枪,当时定名为八八式。1899年上海江南制造局也开始生产这种步枪,此型步枪在中国现在大量生产,是中国生产时间最长、生产最多,使用面最广的一种轻武器,也是自清政府的新军以来,国内各个武装部队步枪的主要枪型。

由于该枪的主要生产厂,是湖北汉阳的汉阳兵工厂,因此一般称之为汉阳造。因前期进口的德国产1888式步枪采用了全长式枪管套筒,而国内的仿制品也采用了全长式枪管套筒,所以被叫做\"老套筒\"。老套筒枪很实用,但也有装弹退弹困难、抽壳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的毛病。

1904年,汉阳兵工厂对老套筒枪进行了改进,去除了枪管的套筒,以护木取代,刺刀座改在前护箍下方,其他则参考了德国1898式步枪,改进了照门,把通条改放在护木之中等,就成了现在的汉阳造。你们军校用的也是这种枪吧?

由于生产时间长,从辛亥革命以来,所有的战役汉阳造步枪都是主力步枪,辛亥革命打响的第一枪,就是汉阳造,这一枪后,推翻了中国的千年帝制。

汉阳造的口径是792毫米全长为955厘米,全重为3166公斤(不含刺刀)大家俗称七斤半,枪管长为442厘米,表尺射程为1800米,弹壳长度:57毫米,子弹全长:8255厘米。

射击的三种姿势……

枪的保养……

刘伯承精彩朴实无华的授课,换来了学员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10月的万州城,有一年中最好的天气,山上的落叶树披上了金黄的颜色,而常绿树的葱绿更加深沉,绿黄相间,更是养眼。夏季咆哮浑黄的长江,象玩累了的淘气童子,平静了下来,浩渺的江面泛上了令人心醉的浅绿。人们薄衫轻衣,忙着在山川田野进行着秋收秋播。

从讲课当晚起,朱德解除了洋行严格的警卫隔离措施。吃饭时,参加警卫的军官,除留一人负责警卫,其他人可以上桌吃饭。

刘伯承先到餐厅,他见朱代表未来,就静静的坐在那里等候。

这是个法国西式餐桌,长方形,那位长袍客人出走后,一直未归。桌上主座空着,是留给朱代表的,他还在办公室忙事。刘伯承坐在客位,其他人混杂梭边,胡洪疆小青年一枚,嫌坐桌吃饭拘束,有客人就不上桌,端着个硕大的饭碗,钓鱼似的挟菜,四川人称其为“打芭壁”。

吴焜守在朱代表身边,见他和冉秘书仍忙着写,端了两杯茶放到他们面前,朱德抬头看看,说:“焜娃,去叫开饭,莫把伯承同志饿坏了。你也去吃吧?我们还有一会。”

“嗯”吴焜给门外肃立的教官一个眼神,下楼到饭厅,见众人静坐在等,传了朱代表的话。

徐允士即叫上菜,刘伯承道:“不急,等等吧?”说完取下眼镜擦拭。他那只受伤的右眼,伤痕显然。

众人缄默许久,李德彬陪侍在侧,见状小声:“伯承将军,小生不揣冒昧,欲问一事。”

刘伯承擦完眼镜,按摩了眼眶,正在闭目养神,左眼微眯了一下,答道:“是李处长吧?有话请讲,不要客气,冉秘书把你们几位情况给我介绍过了,你们几位,都是有正义感的热血军官,伯承佩服,愿知无不言。”

“您的这只眼睛,受伤的故事,在川军中广泛流传,各样说法都有,究竟是怎么受的伤,您能给我们讲讲吗?”

沉默!李德彬慌乱,“对不起,刘将军,我不该提这个问题。”

戴上眼镜,微笑“莫关系,这是我打的一场败仗。好吧,我就讲一讲,今后你们也要带兵打仗的,算是给你们提个醒。”

刘伯承:“1915年底,我受革命党派遣,从上海回到了我老家开县赵家场,宣传发动群众,组织武装。

回开县后,由于我在家乡父老中有点小名气,很快我就拉起了四百来人的队伍,成立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我负责军事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