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敞开心扉(1 / 2)

国芯 榕之子 1570 字 8个月前

亲耳听到“爷爷”两字,周东宝犹如吃了神仙果般浑身舒透,一把抱起周逸紧紧搂住,脸上绽放出灿烂笑容。

“果然不愧是老周家的种!打小就与众不同,长大了就跟爷爷当兵去。”

看见周逸爱不释手地把弄手枪,他更加高兴。

此时,周东宝才抽空开始打量起宿舍的居住环境。

一张双人床,床头紧挨着书桌。

桌面上有一台红星牌收音机,以及一堆厚厚的书籍,还有整齐的文稿摆在正中。

旁边是双开门的木柜,上面还粘着褪色用红纸剪成的囍字。

以木板隔开了小客厅,将一室户空间分割最大化利用。

客厅有一张小圆桌,再搭配双人木制沙发,可以随时化身为餐桌使用。

整个房间干净整洁,布置得井井有条。

“早上美诗刚打扫过,所以比较干净。她和隔壁潘姐到村里收鸡蛋去了,一部分带回娘家,另一部分准备给小逸补补营养。”

进村收鸡蛋可以将价格压在5分钱一个,若是到县城购买则价格升到7到8分钱。2到3分钱的差价,100个鸡蛋下来就是2到3块钱,在眼下是很大一笔数了。

俞美诗是本地人,她亲自进村的话方便大量采购,除了鸡蛋还能收一些如木耳、笋干这样的山货。

自打从丈夫口中得知,今年一家三口将休探亲假回沪江过年,俞美诗便有意提前储存山货届时一并带走。

由于军工厂近万名职工家属活跃在华阳县内,每到春节前三个月起,全县物价都会紧缺性上涨,因为他们都会大手笔采购山货准备带回沪江探亲。腊鸡、腌猪肉、鱼干、鸡蛋、核桃、笋干等,价格至少涨50,届时有钱都一货难求。

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俞美诗,看准了市场行情提前出手。

俗话说,两个女人一台戏,有隔壁潘姐陪着,周建国就安心待在家里,没有一起外出。

直到这时,周建国才想起来,自己父亲还没见过儿媳,当年结婚也都是由母亲出面操办。

“嗯——

美诗是一个会过日子的人,跟你妈在信中唠叨的一样。

亲自看上一眼,我也就放心了,你们小家庭过得不错,算你小子有福气。”

虽然未能见到真人,但从屋内摆设和所作所为来看,俞美诗称得上是一个贤内助,周东宝在心里暗道。

当初周建国要和俞美诗结婚,母亲宋芝华是有一些心理疙瘩,毕竟对方是皖南当地人,真结婚的话儿子怕是回不了沪江工作。因此她在通信中,将此顾虑跟家长周东宝提了一下。

反倒周东宝很开明,支持儿子找当地人结婚。

“以前我也是农村娃,还不一样娶了你这个城里小姐。儿子喜欢就随他而去吧,反正咱们不能养他一辈子。

建设新中国,大家都四海为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别人的儿子能做到,我们的儿子为何不能呢?”

周东宝掷地有声的一席话,让小两口能顺利成婚。

“美诗一直既期待又害怕跟您见面,若是她听了刚才这番话,怕是高兴地连觉都睡不成了。”

趁妻子没回来,他有意替其多说好话铺垫,生怕过不了父亲这一关。

周东宝身上有一股金戈铁马的杀气,如同佛门不怒而威的金刚般让人不敢直视。加上父子俩聚少离多,缺乏感情交流,让周建国自小心里对其就有所畏惧。

“她能替我和你妈,在这里照顾你,也照顾小逸,就是咱们家最大的功臣。

所以,你让她放一百个心,我周东宝不是不讲道理的人。

对有功之臣,我从来都是重重有奖!”

周东宝会心一笑,看来他这个家长当得至少权威还是很稳固。

“爸,您喝茶——”

亲手泡了一杯茶,周建国恭恭敬敬递上。

此后,父子俩突然发现场面陷入了尴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题。至于周逸,早就拿着空手枪跑到走廊上嘴里念念有词对着空气打个不停。

最终,还是周东宝先开了口。

“这些年,你辛苦了。

你也不要怪爸,谁不希望家庭团聚,子女在身边,但国家总需要有人去工作去牺牲。我所在的地方,十多年来先后有近2万名同志自愿隐姓埋名来到基地,不求名利甘于淡泊,放弃了一切只为做一件大事。

跟这些同志相比,我也是自愧不如,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这个国家,总需要有这样的人顶上,不然中国人就站不起来。就像上战场,谁都知道会死人,也许下一颗子弹就轮到自己。但摊上谁就谁,总要有人去做,不然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