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尘中的两人在一轮激烈的攻防后,节奏反而缓了下来——准确的说是千舟在刻意拖慢节奏。
残卷的剑芒不付之前的锋锐,反而变得厚重质朴,如同一座坚忍的山峰。少年的双脚仿佛扎根在大地上,面对姜青晗猛烈的攻势也未曾移动一步。
任尔风吹雨打,我自佁然不动!
残卷上流动的源质也变得舒缓,每次与朔月碰撞后都将碰撞的力道导向地面。任凭姜青晗如何号令大源,引动天威。千舟依然稳稳当当的立在一片风暴之中。
少女此时当真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一剑如横山,千军不得进”。
即使处于【三合之势】下,姜青晗也没有把握能在消耗战中胜过千舟。更何况千舟现在摆明了要拖过【三合之势】的时间。
想到这里,少女的眼底闪过一抹赤色:“别死了啊,【止戈】!”
何以止戈?武也!
若要天下太平,那便以更大的暴力制止暴力!
澎湃的杀意自少女纤细的身体中浮现,冰冷的触感使得千舟一阵头皮发麻。
这股杀意是如此的纯净,虽然危险,却给人琉璃一般纯粹的触感。
杀意之中毫无迷茫,因为这“杀”是为了更好的“不杀”!它的主人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更大的正义!
注1:孟子的确秉持【性善论】,但是现在很多学者却认为荀子实际上支持的是【性朴论】。
荀子说“性恶”只见于西汉末年刘向整理、唐杨倞作注、宋官方雕印而传世的《荀子》一书的《性恶》篇(先秦古书篇名多后人加),而荀书之外言荀子讲性恶首见荀书第一整理人刘向《孙卿书录》。刘向之后才有东汉王充《论衡》、荀悦《申鉴》提荀子讲性恶,此前荀子弟子韩非等言人性好利而重法度但不言性恶,荀子后学陆贾、贾谊等都重教化更不言性恶,董仲舒、司马迁皆不引性恶说但言孟子崇性善尚尧舜,故吕思勉《经子解题》说性恶论等“在儒家中为异军苍头,安得历先汉二百年迄无祖述之书,亦无反驳之论哉”。
更奇的是宋本《荀子》有两处明言“材性本朴”:1《礼论》篇“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段,在《礼论》篇中与上下文完全无关,而恰与《性恶》“则礼义恶生”章谈“圣人—性—伪”处高度契合衔接,故其本属《性恶》无疑。2《性恶》篇“目明而耳聪”章荀子解孟子说失丧性善方变恶为“离其朴,离其资”方变恶,又解孟子所谓性善者实是“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其指前文“人之性”),并反复类比于聪明性能不离耳目材质,此皆言“材朴/资朴”下的“材—性”关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