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各科的教材,礼部都已经组织人进行了修订,删除了部分重复、争论较大的内容,已经全部重新编订成册,
且联系了各州府的书坊、书肆和寺院的藏书阁,待陛下允许之后,即刻刊印,三天内可下发到各社学、郡学。”
“那就刊印吧,现在开学半个月是安全培训、演练和简易军事训练,等结束之后刚好拿到教材。”
“臣遵旨!”
“另外,物理和点金两科,你们在教授和研究的过程中,尽量的合理化,不要归结到神神鬼鬼之上,任何的知识不是神鬼之说,只是我们还没有研究明白。
同时,讲师和学生要加以辩证,敢于提出新的看法和尝试,不要局限教材,更不要局限大明本土的教材,海外诸国的研究朕也会差人收集送回来。
礼部成立一个教材研究司,遍请大明各行人才,对教材进行论证、修订,诸多学科的教材要每年更新一次,确保内容是最新、正确的。拿不准的,宁远不教也不能教成错的。”
说到这里,崇祯思索了几息的时间:“学生升学要考试,讲师、助教、博士也是。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他们是以教学为主,不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别搞一些有的没的,将官场上的那一套带进学校之中。
上梁不正下梁歪,敢在学校搞那一套,影响了我大明的百年大计,那就别怪朕不留情面了。”
“臣遵旨!”
刘宗周立刻躬身回应,行礼之后,缓缓回到队伍之中。
崇祯扫了群臣一眼,然后将目光定在了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身上:“毕爱卿,说说迁移百姓到中南半岛的准备以及中南半岛的具体情况吧!”
“臣遵旨!”
毕自严出班,从袖口出去一份文本呈了上去:“陛下,迁移百姓定于秋收之后,从目前涉及到的九个布政司汇总的数据来看,大致在九月十八到十月初五之间。
陕西、广西、四川三个布政司迁移的百姓走陆路进入安南、暹罗、缅甸。
湖广、河南两个布政司沿河而下,湖广的顺着长江到南京,在到达海上,河南的顺着淮河到淮安的淮河入海道到海上,然后南下。
江西则是走陆路,北部的到宁德一带、中部的到泉州一带、南部的到潮州府一带的码头。
待这一批撤走之后,江苏、广东、福建三个沿海布政司才开始行动,全部就近港口汇聚,乘船南下。
涉及到的各州府县全部通知到位,粮食、药材等全部准备妥当,当地卫所负责护送。
按照商船的速度以及汇总的出发的港口情况,每半个月迁移一批,如此不会因为大量百姓出现粮食供应、踩踏等等问题。
最前迁移的是到中南半岛南部,因为南部是三季连续的水稻,九月中下旬迁移,到了那边刚好赶上耕种。
中间迁移的则是到中部,那里是**月播种十一二月收割的雨季稻和一二月播种五六月收割的旱季稻。
最后迁移的则是到北部,北部则是十一二月播种四五月收割的冬春稻和六七月播种十月十一月收割的夏秋稻。”
“很好!”
崇祯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问道:“中南半岛那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