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关中忙于朝代更迭,河北方面针对北齐残余势力的军事行动暂时停止下来,如今随着新朝人事秩序逐渐步入正轨,那自然就要扫荡余寇了。
基于当下关东地区的形势,李泰准备先解决掉势力最小、所处位置也最核心的高,然后便是山东的高湛。至于东北方面的高济,则暂时不必着急。尽管眼下形势大好,但还是要尽量避免两线开战。
高济那里既有从晋阳突围而出的一部分武装,还收编了东北诸州的边地军队,实力仍然不容小觑。虽然还不足以抗衡如今的大唐军队,但是唐军如果想将之完全剿灭的话,那么人马的调度与后勤物资的调集输送都要在河北完成。
如今的河北刚刚占领,还乏甚统战基础,一旦地方上发生什么骚乱影响到战事的进行,不免便会增添更多的波折。而且就算是强行将这块骨头啃下来,必然也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也就不必急于一时。
针对这些残余势力的围剿,自然就不需要李泰再亲统大军前往。眼下的他最重要的任务还是要坐镇关中,继续完善大唐朝廷各种人事构架与政令推行,战事则就交付诸将主持。
眼下唐军在河北还保留了大量的将士,杨忠、韦孝宽等大将也都仍在留守,用于执行下一步的追剿行动力量自然是足够的。但李泰还是在关中征调了两万名府兵将士,准备派往河北。
这两万名将士除了要参与接下来的战事之外,还有另外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要在河北建立军府、进行长期的驻守经营。如此一来,既能加强对河北的控制力度,接下来的战事任务便也可以在河北就地征伐府兵将士,从而大大缩短征调周期和减少了钱粮消耗。
府兵制度发展至今,组织结构要更加的完善,像是关中的军府便逐渐的分为上中下三府。军府的等级按照所隶兵员的多寡和辖地的大小来划分,各地民情不同,有的地方地广人稀、有的则人烟稠密。由于府兵制的基础乃是均田制,所以军府的大小便也与所处乃是宽乡、窄乡有关。
与之前北魏的镇兵相比,府兵虽然也是职业士兵,属于世兵制的一种,但无论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水平都要胜出镇兵许多。或者可以这么说,府兵就是农耕政权的镇兵,镇兵乃是边地豪强,府兵则就是军功地主。
当然镇兵也曾有过一段风光的岁月,从国之肺腑到役同嗣养,说起来也是一把辛酸泪。但无论是镇兵还是府兵,日后的落寞并不足以否定其诞生的初衷与存在的意义。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规律与特征,兴衰存亡也都不会亘古不变。
古代社会固然有安土重迁的一面,但在灾祸和利益的驱使下,迁徙活动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纷乱的南北朝时期,衣冠南渡跑的那叫一个快。
河北在当下可以称得上是天下最为富庶的地区了,所以当朝廷公布要向河北地区迁移府兵军士以创建军府的时候,诸军府将士也都积极响应,并没有什么消极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