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清乃刘廌之孙。文成公后人分支很多,在士、农、工、商百业均有所占,但绝迹于官场。到了刘子清这一代,虽颖悟绝伦,然性喜黄庭,平生无拘无束。他的时间大多用在了祖传《刘氏算书》的推演上,破解“象、数、理、占”玄理,通易经术数、乾坤八卦、阴阳五行、天地六合,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就连陪他一同学习的表弟张小云,也能卜吉凶、测福祸。
刘子清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不贪恋财富美色,却有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他不愿碌碌无为,虽没有入朝为官却为朝廷出过大力,立下盖世之功,堪称大明万历朝第一高士,是一位非常务实的人。其实,人生在世莫不如此,谁说英雄只能生逢乱世?历史上那些怀有济世之心,并且能力非凡的高士大都这样,若有一肚子才华却派不上用场,就此终老林泉,岂能心甘?《刘氏算经》作为智慧谋略的精华,已成书一百多年了,它的内容及思想是否还可以用来指导今天的军事指挥和朝堂决策?同时也为了检测自己的学识水平及应用能力,刘子清在寻找能一试身手的机会。
我们在这里要重点介绍一下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徐渭是绍兴府山阴人,着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他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没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他坐了七年牢,终于借朱翊钧继位大赦天下之机,又得好友相助而终获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
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徐渭已不再有什么政治上的雄心,但他对国事的关注却从未因自己多舛的命运而有所改变。出狱后,他先在江浙一带游历,登山临水,结交了些诗画朋友,但他并不是真的要远离政治而放浪形骸。他也在寻找,找一个能让他将自己一生谋略可以传授之人。若说有缘,虽千里亦能相逢,此话一点不假。就在徐渭南游金陵时遇到了年轻的刘子清。这是万历元年的事,当时徐渭已经五十三岁了,而刘子清年仅十六。他年轻儒雅,一身儒装,眉宇间透着英气,谈吐中语出不凡,言辞常有易经策数,让徐渭另眼相看。经过一番了解,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文成公刘伯温后人。两人相谈甚是投机,刘子清接受的是世代家传的家学教育,通易经术数、乾坤八卦、阴阳五行、天地六合,各种兵书战策了然于胸,但这一切都还仅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没有过实战检验。虽然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理论也需要实践来检验和提高。
徐渭自幼生长于艰难坎坷的环境中,完全靠个人的聪颖好学和勤奋努力才有了一身本领。他是位机警敏感之人,自身沉浮、官场争斗和权利追逐,让他看透了世事无常和人生百态。在胡宗宪幕府掌文书期间,参与平倭大小数十战,每次都详细分析成败原因,检讨得失,并参与破敌方略,然后记录下战事经过。五年多的时间里,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写出的文章堆积三尺。在狱中七年,他系统的整理了自己参与的作战经验,更是针对大明兵士作战能力和特点,编成一套实战性极强的整兵书战策,后人称《徐渭兵法》。如今他出狱了,自由了,可在外人眼里,他却是个疯子。除了亲近的几位朋友外,别人都躲避他,连话也不敢和他说,更不要相信他有什么谋略了。徐渭的这本亘古未有的传奇兵法却无用武之地,也没人可以传授。难道自己的半生心血就这样带到棺材里去吗?他痛苦不已,终不愿放弃。他相信,老天是公道的,这天下学子中,必有一个人在等他。而苍天也真没有负他,遇到了刘子清让他喜出望外。他知道,这就是那个在等他的人,也是他要找的人。
刘子清天生睿智,无论学什么一点就通,还常能举一反三。徐渭收下了刘子清做学生,每天悉心传授他《徐渭兵法》。刘子清也是敏而好学,进步很快;而有了刘子清在身边,徐渭不再急了。自古江南出才子,而江南能人虽多,但由于当时环境与时势,许多有才之士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只能寄情于山水聊以忘忧。徐渭在江浙的四年间,后来又收下了第二个学生黄河浪。黄河浪小刘子清三岁,二人同窗共学,得徐渭精心传授,本领大长。
万历四年夏,徐渭好友宣化巡抚吴兑邀他北上。徐渭也是早有此意,这些年来一直在江南流连,教授了两个学生,徐渭兵法有了传人,他也了却一桩心事。师生分别,徐渭到宣化幕府一年后,又收下三弟子马寒风。在此,他与许多官员交往,了解边境现况及防守策略,期间又过居庸关赴塞外宣化等地,与着名军事家戚继光结识。二人交往一段时间,互相探讨军事指挥谋略,惺惺相惜,互相敬佩。在戚继光建议下,徐渭又去了辽东李成梁部,见到其长子李如松。此时的李如松二十七岁,自小随父征战,勇猛过人,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徐渭非常欣赏李如松,收其作为关门弟子,教授其兵法策略。
北方的严寒天气让身体本来就不好的徐渭十分不适应,健康状况大受影响。无奈,徐渭只得于次年春回到家乡绍兴。刘子清闻讯,前往探望,帮老师整理文章书画,照顾老师的生活起居。万历二十年二月,哱拜在宁夏叛乱,消息传到江南;徐渭修书一封交给刘子清,叫他带着前往李如松处献策,助其成就盖世之功,为大明朝廷效力。
哱拜原为蒙古人,嘉靖年间投降明廷,官至副总兵,以功升都指挥。其子哱承恩因与巡抚党馨有隙,于万历二十年二月,利用宁夏巡抚党馨扣发戍卒衣粮,士卒不满之机,激众叛乱。叛军击杀党馨和副使石继芳,逼死总兵张维枣,控制宁夏城,奉哱拜为谋主。叛军兵分三路,一路由哱承恩率领,南下攻克玉泉营、广武营、宁夏中卫,占领河西四十七堡,据宁夏为王。另一路土文秀北攻平虏营,遭参将萧如薰阻击,数月不下;一路东渡黄河,图取灵州,得到鞑靼河套部着力兔支持,声势大振。
这一年四月,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统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和浙兵等进行围剿,这就是着名的“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一征。出发前,刘子清到李如松处,将老师的书信呈上。李如松早就知道师兄的大名,虽说李如松年长刘子清七岁,可刘子清先入师门,还是师兄。李如松身为宁夏总兵,官位虽高,却极为敬重刘子清。刘子清做了李如松幕僚,两人共同指挥谋略。六月,平叛大军抵达宁夏,二人根据叛军动向,定下分兵两路进剿之策。先令明军沿黄河堵截,阻其南渡;进而率兵驻花马池,切断鞑靼河套部与叛军的联系。至三月下旬,逐渐收复河西四十七堡,将叛军压逼至宁夏城一隅。到了八月,官军发起攻击,水浸北关,城墙倒塌。李如松、刘子清率兵强攻南关,破城而入,提兵包围了哱拜府第。哱拜见大势已去,合家自焚而死,其子哱承宠被俘。至此,叛乱平息,宁夏平定。然而,参加平叛的全体将士并没有饮酒庆功进行休整,接着衣不解甲,马不卸鞍,带着征尘,又挥师北上,踏上了辽东的黑土地,参加援朝战役。
十六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他执掌日本军政大权后,野心也随着地位的上升而骤然膨胀。经过一番策划,丰臣秀吉出动十六万大军,于万历二十年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壬辰倭乱”爆发。当时统治朝鲜的李氏王朝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三百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统帅日军的九人都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一路攻势凌厉,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京城、开城、平壤三都和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鸭绿江南岸。
大明是朝鲜的宗主国,面对朝鲜求援,万历帝当机立断,决定援朝。万历二十年十二月,明廷调集了四万多精锐,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川、浙诸军,克期东征。众将士来不及洗去征尘,于十二月二十五日率军誓师东渡,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征,史称“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刘子清仍作为李如松幕僚,一同随大军进发。在刚结束的宁夏平叛战役,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彼此建立了信任;此番东进,更是充满了必胜信心。李如松率本部人马一万多及辽东铁骑一万,宣府、大同各选精骑八千,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五千,江浙步兵三千,计四万三千人作为主力先期进发。四川副总兵刘铤率川军五千,做后续部队随后跟进,李如松弟弟李如梅、李如柏同行。
明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后,元月五日进抵平壤城下。平壤城易守难攻,地形险要。李如松和刘子清仅带几名亲兵,星夜骑马绕城观望,察看地形。刘子清找来朝鲜方面士兵,了解城中日军人数及武器使用情况,两人连夜制定了攻城方案。李如松令蓟镇游击吴惟忠率领步兵当先,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骑兵居后,攻击北部要塞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领兵进攻七星门;左军李如柏、参将李芳春领兵进攻普通门;祖承训则将明军乔装为朝鲜军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主帅李如松督阵。刘子清战法设计是让明军主力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东面给日军留出一条退路,这叫围三缺一。军令一下,士气高涨的明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英勇无比,冲杀向前。明军火铳营和虎蹲炮也推进到城下实施抵近射击。李如松在前线督战时,坐骑被日军火枪击中,当即换马再战。主将勇猛如此,令将士振奋不已。副将李如柏头盔中弹,也毫无惧色,兄弟二人英勇无比,指挥若定。祖承训率领的明军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接着其他城门也相继被明军攻占。日军见大势已去,率领残兵退守城北风月楼。天黑后,日军各土堡内大队人马蜂拥而出,借夜色掩护向城南杀去。城南不远就是大同江,时值隆冬,十里宽的江面全部冰封,日军先头骑兵部队迅速通过。日军大队人马喜出望外,争先恐后过江,一时间江面上挤满人群。
一切都在刘子清的算计当中,这里早布下伏兵。明军火炮朝着江面突然开火,雨点般的炮弹落入日军人群里,江面的冰层被明军火炮炸开无数条口子,日军顿时乱作一团。加上马踏人踩,裂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继而大面积崩塌,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连呼救都来不及就顺流冲到冰下喂了鱼。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惊魂未定,又陷入刘子清布下的第二道伏击圈,埋伏在南岸的明军骑兵部队,连番追杀,给其最后的打击。日统领小西行长丢下大队人马,仅率轻骑部队一路狂奔,逃命到黄海道。
李如松、刘子清率军入朝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便收复大片失地,将战线向前推进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和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相继收复,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
腊月二十二,小年的前一天。刘子清和副总兵查大受指挥三千辽东铁骑,向前推进。这支队伍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诱敌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杀敌六百余。日军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军总部;随后,日军遣三万六千主力先后赶到战场,一个前哨战斗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日军打算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可他们的如意算盘又打错了,没想到这支久经沙场的骁勇骑兵,经李如松和刘子清这大半年的实战锤炼,已成一支猛虎之师,堪称明军中的精锐。他们挟千里征战不败之威,面对强敌,毫无俱色,拿出以一当十的勇气,藐视日军如猛虎踏羸羊。他们的底气来源于自身的勇猛和优于敌军的强大装备,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火炮战车和大量三眼火铳、集束火箭。这些装备对东瀛岛国倭寇来说,足以领先一百年。这些自诩见过世面的日军武士将军们,不过是在自家小圈子里参加了所谓的“战国之争”。作为获胜者他们渡海来到朝鲜,在和朝鲜兵将过招时如入无人之境,可没想到,还没高兴几天,明朝大军就如同天降奇兵,其勇猛善战着实让他们吃不消。
正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