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越、蔡瑁二将领着刘表军小胜孙坚军,自入襄阳城内。孙策则领军回到汉水,到得汉水才得知父亲孙坚已经被乱箭射死,尸首却被刘表军士扛抬入襄阳城去了。闻此噩耗,孙策放声大哭,一众将士也俱嚎啕大哭,举军哀悼。
孙策嚎哭半响,想到孙坚的尸体还在刘表手中,当下更是悲伤欲绝,说道:“吾父尸首尚在彼处,安得回乡!”
黄盖说道:“吾今活捉黄祖在此,得一人入城讲和,将黄祖去换主公尸首。”
一众江东将领皆赞同,却一时找不到好的人选去与刘表讲和。
这时,军吏桓阶出列说道:“某与刘表有旧,愿入城为使。”
孙策大喜许之,着令桓阶入城去见刘表,具说其事。
听闻桓阶来意,刘表颇有几分大度,说道:“文台之尸首,吾已用棺木盛贮在此。可速放回黄祖,你我两家各罢兵,再休侵犯。”
桓阶拜谢欲行,却不想阶下蒯良快步出列说道:“陛下,不可!不可!吾有一言,今江东诸军片甲不回。请先斩桓阶,然后用计。”
“噢,丞相有何妙计!”刘表顿时兴致盎然。
蒯良不急不缓的说道:“今孙坚已丧,其子皆幼。乘此虚弱之时,火速进军,江东一鼓可得。若还尸罢兵,容其养成气力,实乃荆州之大患也。”
刘表筹措了半天,哀声叹息道:“吾有将军黄祖在彼营中,实在不忍弃之?”
蒯良冷然说道:“舍一无谋之黄祖而取得江东之天下,有何不可?”
刘表终究不是成大事之人,黯然摇头说道:“吾与黄祖心腹之交,舍之不义。”
“陛下,不可妇人之仁啊!”蒯良苦劝道。
刘表又问道:“孙坚其子年几岁矣?”
蒯良闻言一愣,答道“十七岁。”
刘表摇头,遂不以为意道:“丞相此事休要再提。”
言罢,便使人送桓阶回营,相约时日以孙坚尸首换取无谋之黄祖。孙策换回黄祖,迎接灵柩,罢战回江东,葬父于曲阿之原。丧事已毕,孙策本想退居江南,礼贤下士,以图大业,可是因为徐州牧陶谦与孙策之母舅丹阳太守吴景不和,孙策乃移母并家属居于曲阿,自己却投袁术。
袁术得知孙策来投,甚爱之,感叹道:“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随即使为怀义校尉,大宴将士于汝南。
袁术虽然喜爱孙策,可是酒席之间相待之礼却是甚傲,使得孙策心中郁闷。筵散之后孙策归营,乃步月于中庭,思及乃父孙坚如此英雄了得,可是自己今日却沦落至此,不觉放声大哭。
这时,忽见一人自外而入,大笑道:“伯符何故如此?尊父在日,多曾用我。君今有不决之事,何不问我,乃自哭耶!”
孙策连忙望去,乃是丹阳故鄣人,姓朱,名治,字君理,是孙坚的从事官,孙坚对其颇为信任。
孙策不好意思,便收泪而止将心理话说出:“策所哭者,恨不能继父亲之志耳。”
朱治不以为然道:“君何不告袁公路,借兵往江东,假名救吴景,实图大业,而乃久困于人之下乎?”
二人正商议间,一人忽进来插口说道:“公等所谋,吾已知之。吾手下有精壮百人,暂助伯符一马之力。”
孙策遥视其人,乃袁术谋士,汝南细阳人,姓吕,名范,字子衡。吕范虽为袁术谋士却对其大不感冒,见到孙策心怀大志,便有心相投。
孙策自然的大喜过望,邀其共坐一齐商议。
吕范担忧的说道:“只恐袁公路不肯借兵。”
孙策咬了咬牙,狠声说道:“吾有亡父留下传国玉玺,以为质当。”
吕范闻之大喜,他知道袁术一心想着当皇帝,若有传国玉玺他岂会拒绝:“公路款得此久矣!以此相质,必肯发兵。”
随后三人又商议细节,许久才计议而定。
次日,孙策来见袁术,大哭拜倒说道:“父仇不能报,今母舅吴景,又为扬州刺史刘繇所,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将被害。策敢借雄兵数千,渡江救难省亲。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遗下玉玺,权为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