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孙氏江东(2 / 2)

汉末风云录 stingr 2024 字 10个月前

孙策终入秣陵,之后在张昭、张纮的谏言下,孙策倒也没有为难投降的刘铄,依然给其一个随安侯的虚衔,软禁于秣陵中,其后安辑居民,一时之间江东之众皆服孙策。于是,孙策聚数万之众,下江东,安民恤众,投者无数。江东之民,皆呼孙策为‘孙郎’。但闻孙郎兵至,皆丧胆而走。及孙策军到,并不许一人掳掠,鸡犬不惊,人民皆悦,赍牛酒到寨劳军,孙策以金帛答之,欢声遍野。

其刘铄旧军,愿从军者听从,不愿为军者给赏归农,江南之民,无不仰颂。由是兵势大盛,江东地位渐稳之时,孙策乃迎母叔诸弟俱归曲阿,使弟孙权与徐盛守宣城。孙策自己则领兵南取吴郡等地。

严白虎,江东山贼,聚众万余人据吴郡,自称东吴德王,遣部将守住乌程、嘉兴。

当日严白虎闻孙策领兵杀至,惊惧,即令其弟严舆出兵,会孙策之军于枫桥。严舆引军出阵,横刀立马于桥上。孙策军中即刻有人报入中军,孙策闻之便欲出马战之。

张纮却急忙将其拦阻,谏言道:“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易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

孙策拱手感谢张纮的好意,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策不亲冒矢石,则麾下将士不能用命耳。”但还是从其言,随遣大将韩当出马。

比及韩当到桥上时,丁奉、陈武早驾小舟从河岸边杀过桥里。乱箭射倒岸上严军,而后二人飞身跃上岸冲入严军阵营砍杀一通。严舆不敌,败退而走。韩当引军直杀到阊门之下,严舆领残军退守吴城之中。

其后,孙策分兵水陆并进,团团围住吴城。一困三日,然吴城就是无人出战。孙策只好引众军到阊门外招谕。

可是,却见城上一员裨将,左手托定护梁,右手指着城下孙策大骂不已,如此恼怒孙策及其麾下众将。

丁奉就马上拈弓取箭,顾左右军将说道:“看我射中这厮左手!”说声未绝,弓弦响处,果然射个正中,把那将的左手射透,反牢钉在护梁之上。

城上城下人见者,无不高声喝采,城上严军众人救了那裨将下城。

严白虎闻之大惊,说道:“彼军有如此人,安能敌乎!”遂商量与孙策求和。

次日,严白虎使严舆出城,来见孙策。孙策客气的请严舆入帐饮酒,酒酣,孙策问严舆说道:“令兄意欲如何?”

严舆谨慎的说道:“欲与将军平分江东。”

孙策大怒道:“鼠辈安敢与吾相等!”即命左右斩杀严舆。

严舆惊慌不已,急身拨剑而起,却不想孙策眼疾手快,宝剑早已在,见到严舆起身,手中宝剑疾出,嚯的砍向严舆;严舆哪里迎接的过来,“噗嗤!”一声,应手而倒,被孙策割下首级,令人送入城中。

严白虎肝胆俱裂,可是又料敌孙策不过,只好弃城而走。孙策哪里会将其放过,进兵一路追袭,令黄盖攻取嘉兴,周瑜攻取乌程,不过询月的工夫,江东数州皆平。

再说那严白虎弃城而逃,奔走余杭,于路劫掠乡里,被余杭世家凌领乡人杀败,望会稽而走。凌父子二人来接迎孙策,孙策喜其父子皆勇武不凡,使其为从征校尉,遂同引兵渡江。

此时的严白虎聚一众贼寇,分布于西津渡口。孙策先锋官程普与其对战,复大败之,连夜奔逃赶到会稽。

会稽太守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人,汉末时期着名儒士。此刻闻知严白虎逃到会稽,念及往日与严白虎之旧情,欲引兵去救严白虎。

然手下一人出列劝谏道:“大人不可。孙策用仁义之师,严白虎乃暴虐之众,我等还宜擒严白虎以献孙策。”

王朗视之,乃会稽余姚人,姓虞,名翻,字仲翔,现为会稽郡功曹。王朗怒叱之,虞翻摇头长叹而出。

王朗不理会虞翻,遂引兵会合严白虎,共同陈兵于山阴之野,与孙策大军遥遥相对。

两阵对圆,孙策跃马而出,谓王朗道:“吾兴仁义之兵,来安浙江,汝何故助贼?”

王朗怒目而骂道:“汝贪心不足!既得吴郡,而又强并吾界!今日特与严氏雪仇!”

孙策哪里受得如此脾气,勃然大怒,正待拍马与之交战,身后韩当早出。王朗拍马舞刀,与韩当交战一起。那王朗虽然武艺不凡,但终究是儒士不及武将强力,战不数合,王朗渐渐不支。王朗麾下裨将周昕,见到此景,打马杀出以助其战;孙策阵中黄盖看到,大喝一声“休要以多胜少!”人已飞马舞鞭接住周昕交锋。

四人场中大战不下,两阵战鼓之声大震,互相鏖战。忽然王朗阵后先乱,只见一彪军马从其背后抄来。王朗大惊,急回马来迎,原来是周瑜与程普引军刺斜杀来,前后夹攻,王朗寡不敌众,随即与严白虎、周昕杀出一条血路,亡命奔入城中,拽起吊桥,坚闭城门。孙策大军乘势赶到城下,分布众军,架起攻城器具,挥兵四门攻打。

王朗在城中见到孙策攻城甚急,心中已然焦虑,欲再领军出兵与孙策决一死战。

严白虎却劝阻其,受得:“孙策兵势甚大,足下只宜深沟高垒,坚壁勿出。不消一月,彼军粮尽。自然退走。那时乘虚掩之,可不战而破也。”

王朗心下无计,便依严白虎之议,乃固守会稽城而不出。孙策一连攻了数日,不能成功,乃与众将计议。

孙策叔父孙静发言道:“王朗负固守城,难可卒拔。然会稽钱粮,大半屯于查渎;其地离此不过数十里,莫若以兵先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

孙策闻之大喜,赞道:“叔父妙用,足破贼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