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两任内阁以国内发展为主,那么从第三任内阁开始,澳大利亚也要发展国际影响力,将目光看向国外,寻求更多的势力和影响。
1907年7月,由澳大拉西亚诸多艺术家和作曲家协力合作,澳大拉西亚王国的国歌《澳大拉西亚,前进!》正式诞生。
虽然和原本历史上的澳大利亚国歌在名字上有些相似,但内容却完全不同。
历史上,澳大利亚的国歌代表着当时澳大利亚远离战乱,世外桃源的轻松美好。
而澳大拉西亚的国歌,则在歌颂王室以及阿瑟的功德的同时,鼓励澳大拉西亚人携手共进,共同推动澳大拉西亚走上世界之巅。
国歌一共分为两个版本,一个是纯乐曲版,用来在国家的郑重场合进行奏乐。
而有歌词的版本则是用于国庆等场合,两种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的彩蛋,那就是在乐曲的最后,阿瑟亲口喊出的:“澳大拉西亚,前进!”
这样的国歌十分符合阿瑟的目的,能够将所有澳大拉西亚人聚拢到一起,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和国家凝聚力。
当这样的国歌和乐曲在郑重场合响起,又会撩拨起多少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者的心呢。
特别是当国歌演奏完毕,播放出阿瑟亲自喊出的口号时,恐怕会引起很多澳大拉西亚人情不自禁的呐喊。
1907年7月,澳大拉西亚北部帝汶海。
帝汶海连接着三个国家,是澳大拉西亚北部的交通要地。
这片区域不仅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同样也是澳大拉西亚北部拥有天然渔场的地区之一。
这也导致这片地区经常充斥着来自三个国家的渔民,平常时候还好,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渔民基本互不相干,荷属东印度渔民位于西北部,葡属帝汶渔民位于东北部,而澳大拉西亚的渔民则位于南部。
但随着南半球进入冬季(南半球季节和北半球相反,6到8月份是南半球的冬季),这里的天然渔场位置也会发生偏移,一般来说会向北偏移一段距离。
当然,具体的偏移情况还得看鱼群的动向,而这些鱼群不受人的限制,这也导致每一年在帝汶海四周的渔民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按照之前的情况来看,一般是澳大拉西亚的渔民吃亏更多。毕竟渔场偏移到北部之后,在地理环境上就更靠近荷属东印度和葡属帝汶。
但自从上一次的海盗事件之后,澳大拉西亚人的民族自豪感已经被调动了起来,对于王室和国家的认可程度也变得更高。
之前的澳大拉西亚渔民本本分分,哪怕捕捞的鱼获会减少,也基本不会太过靠近其他国家的海域。
但现在进入冬季之后,澳大拉西亚渔民也逐渐的向更北部扩散,越过了澳大拉西亚西北部的卡捷岛和阿什莫尔礁,来到了之前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的专属区域。
这样的蛮横行为,自然也引起了一些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的不满。
大家都是居住在四周的渔民,平时本本分分也就算了,现在自己的捕鱼区域被占,这不就是变相的断人财路吗?
对于渔民来说,每天的鱼获维持着他们的生计,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手段。
有的人或许能忍住,但这些人中也少不了一些脾气比较火爆的,就差直接抄起家伙开干了。
一开始的势头还能遏制,但这种简单的冲突已经逐渐演变成了这片地区三个国家渔民之间的冲突。
如果是那种大一点的渔船还好,还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宁。
特别是那种小型的渔船,不仅自身的捕鱼会遭到其他国家渔船的破坏,甚至还诞生了一些恶性袭击事件。
不管荷属东印度和葡属帝汶有怎样的反应,一系列的渔民冲突事件引起了澳大拉西亚政府的高度重视。
政府也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处理这些冲突。
很快,阿瑟就传达了自己的命令,让政府在民间呼吁渔民们尽量保持克制,但背地里却支持更多的移民前往帝汶海更北部。
这样的用意平民或许看不明白,但政府的聪明人早已经看透。
虽然在明面上让渔民们保持克制,但是却暗中派遣更多的移民侵占更北部的渔区,目的就是引起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的愤怒。
如果是荷兰人和葡萄牙人主动挑起这场冲突,那澳大拉西亚的可用手段可就更多了。
1907年7月27日,第一期渔民之间的冲突事件正式爆发。
事情的起因是葡属帝汶的渔民因为不满意澳大拉西亚渔民一直不受影响的丰富收获,因此诞生了嫉妒之心,并且私自挑衅澳大拉西亚的渔船。
澳大拉西亚渔民苦苦忍耐无果之后,终于决定用语言行动进行反击。
因为双方的情绪冲突,导致最终葡萄牙人恼羞成怒,选择用渔船进行撞击,并且在渔船靠近之后,用土枪袭击澳大拉西亚渔民。
被袭击的澳大拉西亚人身负重伤,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也需要极大的代价治疗,甚至有可能落下残疾。
在袭击成功之后,葡萄牙人抢夺了澳大拉西亚渔民的收获,并且还留下了带侮辱性的话语,这才大摇大摆的离开。
最终重伤的渔民被澳大拉西亚的巡逻舰队发现,这才侥幸的捡回了一条命。
当然,整件事情的起因是澳大拉西亚的官方说辞,并且刊登在了维多利亚报和澳大拉西亚日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