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横眉冷对千夫指(2 / 2)

我的红楼生涯 千斤顶 1028 字 3个月前

既然代表着浙党的汪知节都要干掉他了,不反击难道干坐着等死吗?

而且贾瑜也不是胡乱说的,要知道他的背后可是站着自己的老丈人呢。

贾瑜心里清楚,别看汪知节和一帮清流跳得欢,但林如海三人入阁早就是决定好的事,以昌平帝的性格,不把林如海三人弄入内阁是绝不会罢休的。

汪知节这些人跳的再欢也只能做无用功。

再说了,他自己本身就是一股重要的势力,不管是谁也无法忽视他和站在他身后的十万京营大军。

皇极殿中,四王八公十二侯以及一帮武勋们看着贾瑜当面锣对锣鼓对鼓的弹劾汪知节,所有人都眼睛瞪得圆溜,一脸的不可置信。

这位这么刚的吗?一言不合就要把对方往死里干?

当年武勋的代表人物,宁荣两府的两位国公貌似都没这么眦睚必报啊。

而诸如北静王水溶、西宁郡王安再师等人则是震惊之余心中也是狂喜。

刚才贾瑜提议的奏请成立军机处一事对于武将们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啊。

虽然任何人都知道文物并重才是治国之道,就如同谁都知道要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做事一样,在现实中能做到的人却不多。

原因无他,都是私心作祟尔。

且在任何朝代,在刚建国的时候都是武勋要压过文官一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平日久之下文官们的权柄便会渐渐反超过来,大夏也不例外。

随着七八十年过去,内阁的权柄日重,武将勋贵们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文官集团的打压。

当年四王八公十二侯以及一系列因战功而得封爵的伯爵们今何在?

除了少数人依旧活跃在朝堂上,其余的无不是泯然于众。

这里头除了武勋们自己不争气外,和文官集团近百年来把持着朝堂也有着重要关系,毕竟论起治国,文官们才是专业的。

现在好了,贾瑜提出了设立军机处,辅佐君王处理朝廷的军务、边关警讯等等诸多事宜,提倡军政分离,这对于勋贵们来说那绝对是天大的好事。

就在武勋们心头震荡的同时,一个人突然从武官们的队列里走了出来大声道:“启禀陛下,老臣以为定远侯言之有理,汪知节枉为内阁首辅。

此人于边事无有建树,就在去岁年末,贼酋努尔哈赤数万大军围攻我辽东重镇沈阳,在辽东大地上屠戮我大夏边民,掳我妇幼,汪阁老虽据庙堂却袖手空谈,可见生民嚎哭,泪洒胡尘乎?”

看到来人,所有人包括昌平帝都是心中一震,此人不是旁人,正是时任辽东督师,前些日子刚回神京的西宁郡王安再师。

如果说贾瑜弹劾汪知节代表了京营十万将士对内阁首辅的不满,那么安再师的这一表态可就代表了边关将士的态度了。

当这两人联合起来时,基本上已经可以代表了大夏军大多数将领的态度了。

汪知节面色铁青,身形微微颤抖,冷冷看着安再师,却并不说话。

努尔哈赤出兵围攻沈阳,导致辽东军民损失惨重,那是你们辽东军无能,关我这个首辅何事?

而安再师由于说的是边关警讯大事,这种话题向来非常敏感。

官职小的没资格说,官职大不方便说,一时间居然没人替汪知节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