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诊金(1 / 2)

戴娇充满期待,于是一直往外头看,家里人怎么到得那么晚。

其实不是人家到得晚,而是戴娇太着急。

戴家的人在宋琛刚踏上宽城土地的时候,就已经想要过来了,只是端着架子,一定要让宋琛亲自请,才愿意过来。这就是身价,在宋家面前,他们的身价得端出来。

“爹爹,快过来,怎地来得那么慢?”

戴大老爷给了女儿一个眼神:不要表现得比别人着急。

戴娇此刻也是激动,哪里能会意亲爹的眼神,真恨不得此刻就和宋家定了婚事。她就担心她爹会想换取更大利益,最后才提定亲的事。

宋琛回来的前两日,一队从安国来的人马进了宽城,像所有第一次来宽城的人一样,都被这极宽的街道给震住了。

如果是一个游人,极宽的街道或许能让他们开心,毕竟开阔了眼界,要知道,安国的京城,大多数街道都窄,窄就算了,还有许多违章搭建,这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宽啊,却让马车上的人更加忧心。

“都说宽城非常大,果然名不虚传,这么大,也不知贤姐儿在哪里,该如何才能找到。”

“夫人请放心,为夫打听过了,这边也是有官府的,我们可以拿着贤姐的画像去找人,宽城再宽,只要她曾经到过这里,就能有人见过。”

这个安慰虽然是事实,但收效甚微,看着路边一眼望不到头的摊位,和每一条分支同样宽阔的街道,沈氏有些绝望。

是的,来人正是定宁侯和夫人沈氏。还没过元宵节他们就出发了来找女儿了,路上走了十几日,沈氏身子弱,刻意放慢了速度,总归还是到了。

他们先找了个旅馆,安顿好后,定宁侯想让夫人在旅馆休息,自己先去官府。

沈氏哪里愿意,她没见过宽城的官府,总要见上一见才能安心,如果对方不想帮他们,她也不要面子地在对方面前哭上一哭,好叫对方知道一个母亲的“难缠”。

定宁侯拗不过夫人,只好一起去了官府。

他们在安国就准备好了一沓画像,都是画的冯佳贤。

接到报案的正好是帮助过苏言裳的那位官差,报案的时候,他们说是冯佳贤被拐卖了,可能到了宽城。

这可是会影响宽琛稳定的,当然是他们的工作范围。

他看着画,确定自己没有见过此人,手下也都看了一遍,不见有谁见过,收下案子,说会帮着寻找。

宋四小姐其实他们都见过,或者说,大概所有爱看热闹的宽城人都见过,只不过,宋四小姐都是戴着面纱出现在人前的,谁又能透过面纱看到她真正的模样呢?

也有人说她长得极美,所以宋五小姐才那么讨厌她。

各种各样的传说都有,自从有人说她美,冯佳贤就更不会在大庭广众下摘下面纱了,神秘永远都是最美的,人们认宋四小姐,都是认她的马车。

定宁侯觉得还是得顾及自己女儿的面子,要求官府私下里寻找,而不要将画贴出去。

官差惊觉最近遇到的都是安国人,两个地方的交流越来越多。

报官就是如此,你不能期待对方马上就能办到,也只能回去等消息。

这两日,他们除了等,自己也出去找了,就是在街道上到处看,能不能一转头就偶遇。但都没有消息。

垂头丧气的二人回旅馆的时候,遇见了一个下人打扮的人,说是城主府的,他们的大公子有情。

夫妻俩面面相觑。

事实上,在从安国到宽城的路上,宋琛已经偶遇了两位,但没什么交情且赶时间,就没有上前打招呼,但已经让人关注了,特别是,他们下榻的旅馆,正是他开的。

“请问贵府大公子有何贵干?”

“安国定宁侯府世子在我们大公子那里。”

“什么?恒哥在宽城?”沈氏已经迈开腿。

他们只有一儿一女,这个春节都不在安国过,沈氏着实念得慌,如今没有找到冯佳贤,能见到儿子也是好的。

说不定儿子在宽城见过女儿呢?

城主府,戴大老爷已经来到,戴娇娇羞的模样站在他身后。

三老爷着急啊,他是要去请神医的,怎地又回来了,大侄子还管不管了?

“三叔,神医的事,你还是自己去请吧,毕竟我看你们之前有过节,或许需要先道个歉,神医才会理睬吧。”

“是的,她应该向我们小五道歉!”宋三老爷说得理所当然。

“三老爷,是你们应该向神医道歉。”

“不可能!”

“三叔,侄儿言尽于此,怎么做,您才是堂妹的父亲,当然是您做主。”

三老爷一噎,觉得大侄子太没有人情味,但也无用,只能回去找自己的婆娘商量。

三夫人听到神医竟然就是伤他们女儿的人,着实吃惊不小。

“那老爷还等什么?让人去请她来,就说只要她愿意救小五,我们就不怪她了,一比一扯平了,以后她在宽城想做什么,我们都不会再为难她。”

意思是,如果不救人,苏言裳在宽城做什么,他们都会阻挠。

“夫人英明。”

“不如我们一起去。”

夫妻二人商议,是避开宋五的,否则若是让她知道她口中的贱人,竟然是唯一能救她的神医,她定然会发狂。

可是,夫人二人来到醉阳楼的时候,掌柜却不让进。

“自然是不让进的,今日我们东家才说,我这就忘了,还想当这个掌柜不?”

“我是宋三老爷,来找你们东家是有急事。”

苏言裳在这时候下来了。

她在窗边已经看到了这两人,刻意下来的。

“你们想让我救宋五小姐?”

“是的,只要你救了她,我们就不追究你之前伤她的事了。”宋三夫人说道。

“一百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