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援朝带着几个饲料厂的工人也来了,他们在后面跟着砍玉米秸秆,这是他们需要的原材料,青储饲料也是饲料厂的一个项目。
他们可舍不得浪费这些秸秆,关键是不要钱啊,出点力就行。玉米棒子掰下来后直接运到饲料厂。
那里有工人帮着扒皮,几个好天就能晒干,然后就会变成了饲料的原材料。现在饲料厂用的玉米量很大,光宋飞自家的早就不够了。
村里很多人收完玉米也卖给饲料厂,价格比市场上稍微贵那么两分钱,村里人就都开心的把玉米剥成玉米粒拉到饲料厂卖了。
说起剥玉米粒,人们发明了很多小玩意,一开始是用螺丝刀,从玉米一头贴着玉米芯给冲掉一排,一根玉米棒子间隔着多冲掉几排。
然后两只玉米相对着一搓,玉米粒就哗啦哗啦的往下掉了。但是这个活很费手,一不小心螺丝刀还有捅到手上的可能。
后来又发明了一种固定“钉板”,就是用一根长钉子,斜着扎穿一根原木或者厚木板,露出钉子头。
手拿玉米棒子从钉子头上推过去,一排玉米粒也会被刨掉,有点类似刨胡萝卜丝和土豆丝的那玩意。但是都是纯手工,效率可想而知。
再然后一些小的机械厂就发明了一种手摇式的 “玉米脱粒器”,两个原盘简单的固定在一起,一个定盘,一个可以旋转的盘,都是用生铁铸造而成。
有一个可以开合一定角度的口子,这样不同粗细的玉米棒子就都能放进去了。“脱粒”的时候,把玉米棒子从那个口子里小头朝下放进去,摇动机器的把手,玉米粒就会被可以旋转的那个铁盘给剥掉。
这样效率就快了很多,只要手臂不酸,理论上可以一直工作,几秒钟就能把一个玉米棒子给脱粒完成。
当然,太小的玉米棒子,或者尖头的那一端,有可能会有一些残留,用手很轻易就能剥掉,并不会浪费。
没有搞饲料厂以前,收了玉米棒子后,扒皮不能扒完,要留三四个皮子,两个或者四个玉米棒子系在一起。
在家里的树上,或者柱子上绑个横棍,把系好的玉米棒子一层一层的搭起来,就像一挂挂的香蕉,这样保存干的快,下雨也容易盖
玉米皮子其实也有用,可以做成“门帘”,玉米棒子最外层的几个干皮子不要,把里面的几个皮子搜集起来,找一个大一点的“洋灰缸”,在一个小铁盒里放一点硫磺点燃,用打好孔的盖子盖起来放在缸底。
然后把玉米皮子放到缸里面,再洒点水进去把皮子湿润一下,避免干燥,最后用木板或者塑料布把缸封起来,经过一晚上熏蒸,玉米皮子就会变得很白。
第二天取出皮子,把硫磺味散一散,撕成一厘米宽的条,再用纺线的那种“络子”,把一条一条的皮子,纺成大概直径两毫米粗的绳子。
就可以用这种绳子编成一个个小拇指大小的坠子,坠子上下都留一个闭合的环扣,这样根据门的高度,一个一个串起来,就形成门帘中的一根,根据门的宽度,一根一根的把它们钉在一个木条上,就成了一个门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