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新房建成(2 / 2)

趁天色没黑的时候,把一捆捆的小麦给“垛起来”,有经验的人会站在麦垛子的中间,接住下边扔上来一捆捆麦子,一个个摆好。

最后慢慢往上收拢,形成一个蘑菇样的麦垛,这样即使下雨也不怕,最多就淋湿外面的一层。

等天晴以后再拉开晒一下就好,割麦子,捆麦子,垛麦子,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流程。

接下来就是“打场”了,把晒干的连着麦秸的麦子均匀的铺在场里,把一个石磙用架子绑好,牵来一头牛拉着,一圈一圈的在场里转圈。

厚厚一层的麦秸就被压的平实了,然后再在石磙后面再挂上一个上面被凿出花纹的半圆形的“烙石”,这样就能加快脱粒的时间。

把麦粒脱下来以后,用竹耙子把麦秸搂开,剩下的就是小麦啦,不过此时的小麦还是和小麦壳混合在一起的。

要用木锹扬起,利用风力把麦壳吹走,这个过程称之为“扬场”,也是个看天的活,如果没有风,就无法把麦壳扬走。

“扬场”一般选在傍晚,一是天气没有白天热,二也是傍晚容易吹小风。经常可以看到坐在场旁边“等风”来的老农。

一边和身边的人聊天,一边期待着风的到来,这时候哪怕是烟瘾再大的人,也不敢抽烟,因为旁边还堆着干燥的麦秸呢!一不小心就能引起大火,这种事也不是没发生过。

小麦打出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交公粮”,根据家里被分到地的人口多少,用板车拉到粮所去。

这“公粮”就算是租种国家土地的“租金”了,那些城里人吃的粮食,大多都是从“公粮”中来的。

那年月“交公粮”的热情是现在人所想象不到的,一是要急着完成任务,二是去的晚了,粮堆就会很高。

现场收“公粮”的工作人员在验完小麦成色和含水量后,会让人把粮食往最上面倒,没有传送带的情况下,只好人力往上扛。

脚下踩着松散的麦堆,肩上扛着百十斤重的口袋,想想都不是一个轻松活儿。所以在麦子晒的差不多的时候,能尽快把公粮交了,一般都不会拖延。

交完公粮后剩下的小麦,才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有些不会侍弄田地的人家,交完公粮后麦子就所剩无几了。

剩下的小麦怎么都不够一家人一年的嚼裹,那就只能添上一些高粱面或者玉米面,这就是传说中的“杂面馍馍”了。

那年月没有磨细面的机器,“杂面”掺的多了,一口咬上去就是一嘴的渣子。宋飞刚刚来到这个年代的时候,家里就是吃的这种“杂面馍馍”。

要不然当初宋飞也不会想办法上山摘金银花改善生活,麦子收回家,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这才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