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这是要干啥?”,宋飞奇怪的问。宋大刚头都没抬的道:“这场雪下的太大了,过两天雪一化,园里园外就走不了路了,闲着也是闲着,编几双草窝子穿”
草窝子宋飞前世小时候是穿过的,但是却没见过是怎么编的,蹲下看着宋大刚怎么操作,正好可以长长见识。其实草窝子就是草鞋,只不过底子是用桐木或者杨木削成的。
走起路来咔哒咔哒响,而鞋帮子就是用芦苇缨子加上麻绳一起编成的。它有较高的屐齿可以防水,可以踏泥,厚厚的木底还能隔潮、防湿,毛茸茸的芦苇缨子隔寒保暖。
从而解决了严冬下雪天脚寒的难题。唯一的坏处就是木底不防滑,走起路来要格外小心才行。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在严寒的冬季,温暖而物美价廉的草鞋,无疑成了乡下人最好的选择。
这种草鞋看上去就像一只缩小的小船,看着样子笨重,里边空间很大。人们常常为了跟脚,就在里面放上点旧棉花,既保温又舒适不搁脚。
说起做草鞋,还是很考究的,要把四五寸的原木锯成不同规格的长度,从中劈成两半,再把圆弧形的一半经过锯、凿、削等做出中间凹两头高的屐齿,然后刨平另一面,木底就制作完成了。
接着,用手钻在木底的一周均匀地钻出穿麻绳的孔,把准备好的芦苇樱子,撮成一缕一缕的,然后一圈一圈地编成鞋帮的样子。
在寒冷的冬天,特别是下雪天,农村的泥土路冻了化,化了又冻,要是下过两场雪,那一冬天都没有好时候。俗话说“富人难过夏,穷人难过冬”。又说寒从脚下生,有了草鞋就不怕了!厚厚的木底隔绝了绝大部分从地面传上来的寒气。
一双木底草鞋,要是编制的手艺不算太差,都能穿好几年,心灵手巧的长辈把新草鞋用棉布把里子护好,这样穿着才不磨脚。有的还把前后头都护上,这样穿的时间更长,那时的人们过惯了苦日子,都养成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省的性子。
稍微有些年岁的老人都知道怎么编这玩意,也不知道宋大刚是啥时候削的鞋底子,大大小小的都有,别看宋大刚的手很粗糙,但是做起手工活来还是挺灵巧的。
早饭前就完成了两双草鞋,看那大小应该是给宋圣斌、宋圣元两人穿的。宋飞一晚上没少在雪里踩来踩去,一双棉鞋早就湿了大半,在堂屋蹲了一会儿就感觉脚丫子快没知觉了。
赶紧走到炉子跟前,把棉鞋脱了,脚伸到炉子旁边暖和一下。不一会儿两只脚上的棉袜子居然开始冒起了白汽。杨秀芹从外面进来一看,赶紧到里屋柜子里又给宋飞拿了一双棉鞋出来。
湿了一半的棉鞋就放在炉子边,慢慢就能腾干。宋飞换了袜子,又换上了新棉鞋,这次感觉脚暖和了不少,可不敢把脚冻伤了,不然一暖和就痒的出奇,那感觉谁冻脚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