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清明上河图》(1 / 2)

徐哲安的声音特质是什么样的呢?相较于国内大多数乐坛的男歌手而言,他的声线其实是相对来说比较细的。高亢纯亮且不乏力度、转音精准、和声音色统一。尤其是在演唱歌词方面,咬字严丝合缝又保留了大量唇齿音的细节。不论是演唱R&B、电子、轻摇滚等颇有力度的风格,给人的感觉用两个词来形容。——适应性强、跳跃。这种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也是当初他刚毕业就被签约的最大原因。换句话说,徐哲安的声音本就是他除了梦境以外最大的外挂。而沉寂的那半年,他向梦境里的李玉刚学习、向现实里的舒眉和方太安学习。再加上没有外界打扰的刻苦练习。在这些磨砺之下,倒也慢慢锻炼出了属于自己的戏腔风格。外挂+努力,徐哲安的戏腔水平不敢说华语流行乐坛前三,至少也有个前五。毕竟戏腔这个风格,根本就没在这个世界流行起来啊!

要不是担心这個世界有哪些不出世的低调练家子,他觉得前二其实就只有他和舒眉。《霍元甲》的戏腔部分他只是初露峥嵘,甚至还刻意压着唱了点。现在,才是他真正应该展现全部实力的时候。刚踢馆的时候,徐哲安靠着《火力全开》,展示了他的高音、混音实力。大概很多人觉得,这就是徐哲安在闭关半年训练里,最大的成果了。但事实上,他最大的收获,根本还没彻底展示!

接下来,他要慢慢唱给大家听。“那个是”台下的观众,包括屏幕前的观众看着舞台上,那LED屏幕上显现出的一副巨大的画卷。很多人在看到画的瞬间就知道是什么了,毕竟这对华国人而言,委实有些太著名了。但玛丽、比伯、断眉三位外国人却是第一次看到。尤其是玛丽、比伯,他们知道这个叫徐哲安的华国歌手,又要对着他们进行一波文化输出了。画面上的画卷颜色总体很单调,而内容则是非常接地气。貌似描绘的是华国古人的日常生活。就在他们以为这幅画的内容就到此为止时。屏幕又开始缓慢流动了。画面开始往右边移动,玛丽和比伯等人才意识到,这幅画的全貌并没有完全展现。刚才放的,只是这幅画的冰山一角。在这幅位列华国十大传世名画里的作品中,那种独属于国宝级的气势,在一点点地感染着所有人。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皆在画里呈现。而在身边的翻译解释下,比伯等人也终于知道这幅画到底是什么了。——原来这就是那副长达足足五米的,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传世名画.

《清明上河图》!

而在画卷展开的时候,徐哲安的声音也终于随之响起。【我俯身看去,那一帘秋雨落下的水滴,却悄无声息雕刻在石碑上的印记,是否隐藏着秘密

在你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情丝万缕。】在这段,徐哲安依旧保持着原有的唱腔,没有改变。他的声音比起李玉刚老师还是差了很多的,没有李玉刚那么温婉细腻。但这也是他的武器,因为这会让他的戏腔部分与平常唱歌时的反差更大。而一直到现在,大家还都以为这只是一首普通的国风歌曲。“果然,又是国风!”“徐哲安之前在微博上说,要在《歌手》上好好发扬一波我国的文化的,他果然践行着。”“但是这首歌没有《菊花台》那么好听诶。”“对啊,感觉非常普通,没想象中那么棒。”事实上确实如此,《清明上河图》如果没有戏腔部分,其实是一首相对来说平庸的歌曲。但是,徐哲安有让大家失望过吗?所以,相比较那些唱衰的观众,大多数还是保持着缄默无声。他们在等。等徐哲安给他们一个惊喜。【古巷的忧郁,写下琵琶的旋律

飘逸的外衣,街上叫卖的小曲

仿佛隔空变换到那里,一切模糊又清晰

几秒钟的世界,感叹不平凡的意义。】

歌词很贴合,搭配上身后屏幕里放大且移动的《清明上河图》画卷,徐哲安正带着大家一起欣赏着这副属于华国人的绝世瑰宝。老实说,其实就从这一点出发,徐哲安的排名已经不会低了。毕竟,这种在外国友人面前,通过音乐将国宝讲述给外国友人听的行为,已然是非常用心。先不说他们了,哪怕是国人,此刻在音乐下、都情不自禁欣赏起了这个‘闻名全国,但大多数人都没细细看过’的传世画卷。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清明上河图》名字的由来。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所以,若真是要研究这幅图,那要花费的时间可太久了。随便一处场景,也许都是属于华国历史之中的一个由来已久的民俗习惯、亦或者一段可以讲很久的风土人情。徐哲安大学有个老师就是如此,想研究透这幅画,花费的时间是以年为计数的。大家当然没空去研读这些,但在面前划过的画卷风采之中,却仍旧能领到这段属于宋朝的,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那段岁月。和外国区区百年的历史相比,华国的历史永远都显得厚重、沧桑.以及沉默。而就在大家沉浸在画卷的瑰丽之中。就在大家慢慢适应了这首《清明上河图》的平缓国风之中时。一道声音忽然响起。【绫罗飘起遮住日落西

奏一回断肠的古曲

抬起画面如此的美丽孰不知是谁的墨笔】一声让人鸡皮疙瘩涌起的戏腔,在舞台上轰然炸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