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来到了泰昌元年十一月。
寅时,候国兴在北方的寒风中,迷迷糊糊的骑着马,赶往皇宫奉天殿。
他心里不停的埋怨,这鬼天气,十月的时候还热的要命,怎么转眼间就这么冷了?
还有这明朝的臣子们,是不是脑子都秀逗了,这按后世的时间来算,大概才凌晨三点左右吧?
这么早难道他们脑子都是清醒的?能够商量什么国家大事出来才见鬼了!
侯国兴来到这大明朝已经三月,今日将是他第一次站在大明权利的中心。
当然他侯国兴只是个和后世保安差不多的身份,可毕竟是和大明各部门的大佬们,站在一个屋檐下了,沾沾贵气也是好的。
刚到奉天殿,只见王安手里拿着一本朝会相关布置的册子,在那里手舞足蹈的指挥着太监和士兵们,摆放着相关仪仗。
看到刚刚进门的侯国兴,王安急忙走过来开口埋怨起来:
“哎呦,我的候千户,候将军啊,您可总算来了,咱家都在这里帮你布置半天了。”
“王公公,您可真早,这大清早的,怎么劳您亲自过来帮忙了?”看王安那着急的神态,侯国兴知道自己肯定是来晚了,是以态度恭敬。
“早?不早了啊?客夫人知道你今日个第一天上朝会,和咱家托付过多次,让咱家多多帮衬着你。”说完埋怨的看了一眼侯国兴又开口道:
你现在这情况,在朝堂上可不能在出啥子状况了。要不那些大臣们又得咬上你们母子。所以咱家才大清早的赶过来嘱咐一下,免得出了啥漏子。
说完也不搭理候国兴,呐呐自语的埋怨道:
“你可到好,到现在才来。哎,咱家就是这瞎操心的命啊!”
此时正值深秋,气温已经转凉,看着王安抱着双手,瑟瑟发抖的站在边上唠叨着,侯国兴心里升起一丝暖意,深鞠一躬道:
“公公,您与国兴非亲非故,却数次相助国兴,这情分,国兴此生铭记于心。”
“呵呵,有你此言,也不枉费咱家大清早起来为你拾遗捡漏。”
看着深深鞠躬的侯国兴,王安埋怨的脸上有了笑意,微笑着拍拍了侯国兴的肩膀,回忆起了从前:
“咱家幼年因为家贫,无奈净身入宫,这宫里的宦官啊,也是个讲资历,讲后台的地方……”
王安幼年入宫,在这皇宫也没个人照应,打小活的如履薄冰,后来更是让扔到了,不受万历爷待见的太子府,给当今皇上做了幼时的伴读。
当初那局面,别说朱由校了,就连泰昌帝也不让宫里人看好。
在皇宫这极度势利的地方,太子府的太监出去根本不受人重视,比皇宫里的太监待遇低了不是一点半点,见到了都得点头哈腰的。
在加上在太子府,当年的李常侍,也就是现在的康妃,对朱由校极不待见,整日里吹毛求疵的,王安做为太子伴读,当初可是受尽苦难。
当初的王安也怨过命运的不公,觉得这辈子算是完了。可看着朱由校年幼,身为皇太孙,却整日里受宫女太监的白眼,性子越发孤僻,心里也是一阵唏嘘。
人在一起相处久了都会有感情,当年的客巴巴身为奶妈,为了年幼的朱由校,居然放弃出宫,艰难的护着朱由校。王安也加入进来,二人一起护着年幼的孩子。
可做的在好,也顶不住有人挑刺,客巴巴和王安,日日叮嘱朱由校万事小心,免得让那康妃又给挑出什么毛病。可还是会处处犯错。
而作为朱由校身边的二个亲信,客巴巴和王安日日活的战战兢兢,隔三差五受那皮肉之苦。
说到最后,王安揉了揉湿润的眼睛,笑了笑说道:
“咱家当时就想,要是在这宫里有人照拂一二,我们那生活应该会好很多。许是老天爷眷念皇上,皇上如今登记,我等也算有了这出头之日。”
“公公您宅心仁厚,如今掌司礼监大印,也算是苦尽甘来了。”侯国兴在一边附和道。
“咱家如今算是发达了,可父母早已去世,也就有个远房的侄子,目前带在身边,可咱家总感觉差点什么。或许是血缘差太远吧,所以咱家每次看到身边好友有出色的子侄,都羡慕不已。”
说完拉起侯国兴的手又说道:
“咱家这十多年和客夫人一起熬过来的,如今看你如此出色,打心里为客夫人高兴啊,些许小事,帮你一帮也算不的什么大事。时候不早了,我们也准备准备开始朝会吧!”
……………………………………………………
“有本上奏,无本退朝!”
王安扯开那公鸭嗓子,对着下面分列二排的文武百官喊了起来!
侯国兴在一边看着严肃的王安,突然觉得,这明朝的太监或许并不如史书上记载的那样可怕。
魏忠贤现在在哪里还不知道,可看这王安,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位高权重,对朱由校忠心不二,对自己也是照顾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