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军于闰八月中旬撤军回家,丰州各府卫征召的兵也解散返乡,营兵则回蛮汉山恢复原建制,丰州重新平静下来。今年天旱,粮食减产两成多,幸亏山药蛋种得多,收成比去年还好,大统领府本想在秋收之后修缮一下水利,这一打仗也被耽搁了,进入九月,天气逐渐转凉,家家户户开始做过冬的准备,。
李榆一大早起来,装模作样跟着绰尔济喇嘛念了一会佛经,然后简单吃了几口饭,对小喇嘛说了声有人来找他,带着莫日格、高黑子两名侍卫悄悄溜出了银佛寺,门口正有一个邋里邋遢的家伙等着他呢。
“榆子,咱们的棉花又冻死啦。”鄂尔泰的傻儿子道尔吉看见李榆就一把鼻涕一把泪哭起来。
“到地里去看看。”李榆拉起道尔吉就走,这种事不知发生过多少回,他早就习以为常——在关外种棉花是异想天开,多数人都这样想,只有道尔吉这样的傻子死心塌地干,怕别人笑话就躲到白塔村去种,那里正好有李榆的一块地。
白塔村的田里,一大帮子乡亲正在瞻仰棉花的尸体,嘴里还叽叽咋咋说个不停。农牧司的人专门跑来查看,才说了几句关外春寒、霜冻不适合种棉花的话,就和村里人吵起来,老百姓坚持认为他们村出来的大统领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对的,达布老人还怪农牧司没本事才害得大统领操心,直到李榆赶到才停止争吵。
“算了,以后不种棉了,反正种多少死多少。”李榆垂头丧气承认失败,乡亲们也悄悄松了口气,只有傻子道尔吉咧开大嘴又哭起来。
“榆子,乡亲们知道你在做好事,都怪咱们这里太冷,不过也别急,沈大善人在原先铁厂那块地上又开了毛纺厂,已经开始纺纱织布,用不了多久咱们就能穿新衣裳了。”达布老人宽慰道,李榆楞了一下才想起沈守廉,这家伙怎么变成沈大善人?
“榆子,好不容易回趟村,到家里吃顿饭吧,你嫂子正在准备呢。”苏和大哥从村里跑来——李榆一露面他就去安排饭菜,还吩咐村里的中队长布置警戒。
“行,我还就想吃苏和嫂子做的荞面疙瘩,”李榆痛快答应了,瞧瞧苏和身后两个男女少年,微笑着说道,“这是琪琪格和柱子吧,柱子长高了,琪琪格也更漂亮了。”
“榆子叔叔,我要当营兵,你说过要我找你的。”柱子挺着胸叫道,琪琪格使劲拽了他一下。
“就你能!”达布拍了一下柱子的头,笑着对李榆说,“榆子,这娃满十六了,就想当营兵,你把他收下吧,丰州军里可不能少了咱白塔村的人!”
“当营兵必须满十八岁,这样吧,先去武选营。”李榆想了想答道,然后笑眯眯地盯着柱子、琪琪格,两个孩子脸一红拉着手就跑了,莫日格追上去把一副弓箭、佩刀送给他们。
一行人说说笑笑向村里走去,李榆悄悄问苏和,琪琪格和柱子是不是成家了?苏和使劲摇头告诉李榆,过去蒙古女娃上了十岁就可以嫁人,现在蒙汉杂居久了很多习俗也在变,宣教司发出号召,鼓励女娃满十五岁以后出嫁,而且还讲了很多过早成亲的害处,白塔村是大统领的老家,当然要积极响应号召,琪琪格明年才十五,不着急,反正两个孩子天天在一起,早晚都是一回事。
苏和嫂子在家里做好了饭菜,李榆和村里的老教谕被让上土炕,达布大叔还把苏和嫂子去年生的大胖小子抱出来,李榆直夸老达布有福气,又添了一个孙子,屋子里欢声笑语一片,几碗冒着热气的荞面疙瘩很快端上桌子,几个人边吃边聊起来,傻子道尔吉插不上嘴,自个抱着大海碗蹲到门外吃去了。
“过冬的粮食够吃吗?”李榆小声问道。
“粮食肯定不够,不过山药蛋还多,百户所的义仓里也有点粮食,紧着吃能挺到开春。”苏和答道,达布年纪大了,还有议事院的事要做,村里人公举苏和接替百户——丰州有点像无数村落组成的大村落,而每个村落还保留着原有自治习俗,百户这副担子对老实巴交的苏和来说并不轻松。
“榆子,你别老是担心我们,穷惯了的人总能想出办法,熬过冬天我们的青壮就能去打猎捕鱼,日子过得去。”达布笑着宽慰道。
“沈大善人开了毛纺厂,我们的女人、孩子也可以打工,能挣到不少钱哩,有钱就有口饭吃,饿不死人!”老教谕也说道,李榆闷下头继续吃——干了这么多年,乡亲们还这么穷,只能保住饿不死人,心里不好受啊,老教谕看李榆脸色不好,又补充说道,“大统领,咱们这里够好了,我是从SX逃荒来的,关内的老百姓遭灾几乎没活路,今年这场大旱重于往年,越过边墙来咱们这里投亲靠友的人多得是,不瞒您说,咱们村就收留了不少,他们宁愿入不了籍当黑人黑户也不敢回老家。”
苏和点点头告诉李榆,村里确实有五六十口关内来的逃荒人,还大多跟村里人沾亲带故,百户所不好意思赶人走,又养活不起他们,幸好毛纺厂缺劳力,这些男女老少才勉强有口饭吃,沈老板做了件大好事,成了人们口中的大善人。苏和希望不要赶逃荒人走,那是把他们往绝路上送,李榆还能说什么,这种情况到处都有,只能睁只眼闭着眼。
大家正聊着,杨大志、谷可立来了——农牧司原知事乌尔登调任东胜卫指挥使,杨大志接了班,归化府佥事谷可立正陪着他到毛纺厂和沈守廉商议收购羊毛的事,听说大统领到了白塔村,就一起赶来。沈守廉也跟在后面,这家伙在关内肯定离穷光蛋家远远的,不过丰州的穷人太多,想躲也无处躲,何况有李建极的例子摆着呢,他沈大善人也多少有了些当沈大官人的想法,只好捂着鼻子和穷光蛋打交道。达布为这三位叫来饭菜,陪着吃了一会儿,知道他们肯定有话要和李榆说,招呼上苏和与老教谕悄悄出去。
“老沈,你干得不错,解决了丰州的穿衣问题,我要给你记一大功。”李榆放下海碗,摸着肚子说道。
“哪有那么容易,大统领,我向您求援来了,咱们的丰州军能不能把军衣都换成羊毛布的?”沈守廉马上扔下碗求道。
杨大志补充道:“大统领,我去老沈的厂子看过,几百台崭新的松江府织机,确实投了大本钱,织出来的布又挺又亮比粗布好看,就是算下来价钱比棉布贵得多,拿出去肯定没人买,我们琢磨着要把价钱降下来就必须销量大,布对我们丰州太重要了,应该帮老沈一把。”
“丰州每年的税赋入不敷出,军费不过十五六万,打起仗来还得到处筹钱,我怎么帮忙?你们去找李襄理吧。”李榆很不高兴,孙庭耀拼命鼓动军械司订购红夷大炮,李建极则引诱军务赞画处更新装备,沈守廉也不甘落后,又盯上丰州军的衣服,丰州那点可怜的军费哪经得住用。
“李襄理说他不管兵事,让我来找你,我可是为了我们丰州才投了血本,凭什么把风险都压在我身上?”沈守廉有点生气,仗着背后有巫浪哈做靠山,说话也放肆起来,“这还只是第一步,大统领以后还要征服喀尔喀、西蒙古和金国,他们有的是羊群,而且也缺布,正好帮我提供羊毛和布匹销路。”
“你是不是还想让我帮你征服明国?”李榆讥讽道。
“当然不能漏掉明国,那是多大的市场啊,大统领以为丰州不打明国就生存的下去?”沈守廉满不在乎地回答。
疯子——李榆不理他了,谷可立这时开口了:“大统领,下官斗胆直言,打不打明国由不得我们,而是要由老天来定,丰州、SX都缺粮,必须从SDHN购粮以补不足,今年黄河以北大旱,各地都在闹粮荒,地方官府已有限制粮食出境的举动,买粮越来越贵、越来越难,如果持续旱下去,我们早晚也得断粮,那时大统领该怎么办?光靠山药蛋解决不了问题。”
杨大志小声说道:“大统领,山药蛋是个好东西,但产量不好确定,而且随时可能发生病变,没个几十年、甚至百把年的培育成不了气候,我种山药蛋总是提心吊胆,从来不敢大片种同一个品种,而是分种别种,这几年有些村子也出现过减产、绝产或者病变,好在东方不亮西方亮,总的来说还是不断增产,但谁敢说以后不出大事?那会饿死人的,SX那边也在种咱们的山药蛋,拿来应急充饥还行,从来不敢靠它当主粮。”
“如此说来,我们迟早要南下了,老沈,我听说‘苏湖熟、天下足’,干脆去你老家算了。”李榆苦笑说道。
“那是老黄历了,苏州、湖州自古富庶之地,亩产白米两石以上,四石也不足为奇,不过自大明建国以来始终苛以重税,种粮食划不来,现在种棉者居多,你去了也没饭吃,江南各地也靠从外地输粮,”沈守廉看着李榆一脸苦相,得意地笑起来,“我给你推荐个地方——湖广,那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河流、湖泊众多,而且地广人稀,正好再安个窝,敢不敢去?”
李榆摇头不信:“如此好的去处,还会地广人稀,你骗我的吧?”
“这你就不懂了,大明实行植民于土之策,无官身、功名者须领路引才得外出,乡下人一辈子也未必有机会出趟远门,有几个人知道湖广?就等着你去呢。”沈守廉嘿嘿笑着说,在老家做过小生意的谷可立也点头称是。
“你们今天说的把我搞昏了,我要回去睡一觉。”李榆挠着头下了炕,向老达布打了个招呼,昏头昏脑走了。
李榆并没有睡成觉,孟克、吉达正在银佛寺等着他——刘兴祚来信,新任宣大总督杨嗣昌由新任大同总兵王朴陪同到了阳和,指名要李榆速去见他。李榆心里咯噔一下,要债的人来了,看来不得不退兵了。
朝廷的诏书已经到达归化好几天,宣大总督连同关内三镇的巡抚、总兵一律革职议罪,还升李榆为太子少保,挂征东将军印,明令他即刻撤出边墙。不过李榆觉得朝廷还没向他认错,赖在边墙上不肯走,阳和及边墙的重要关堡依然控制在丰州军手中,这个新任总督胆子不小,一来就钻进阳和城,还要李榆去见他。
阳和城内驻有费扬武的一营骑兵,守城的两千多明军也是同伙,丰州军洗劫官库后,给每人补发两个月的军饷,他们公开表示谁给钱就听谁的,而且把他们的军官也轰跑了。刘兴祚虽然控制着阳和,但挤进来一个宣大总督,也明白再也呆不下去了,见到李榆的第一句话就是“准备退兵吧”,李榆苦笑着点点头,迈步向总督府走去。
“李榆子,你这次出风头了,宣大四镇就你升官,其他人都得滚蛋,以后可别坑老哥呀!”一个英俊威武的军官走出大门打招呼。
“坑了你又怎样,你敢打我?”李榆笑着走上去。一把抱住那名军官,“王朴大哥,朝廷的塘报我看了,真没想到你会来大同当总兵。”
“京师混不下去,只好跟你做邻居,”王朴拉着李榆的手,一边向里走,一边解释道,“还不是去年底渑池渡那件事,京师那帮吃闲饭的文臣造我的谣,说倪宠和我收受贿赂,私纵流贼南渡黄河,去,流贼有十几万人,我们京营能战之兵只有三千,曹文诏、邓玘、左良玉他们又躲得远远的,我还打个屁呀,能保住京营就不错了,我到大同就是避避风头,兄弟你可要多关照啊。”
“哪的话呀!咱们榆林人走哪都是自己人,还用得着说关照。”李榆用榆林话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