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五。</P>
宁远河南岸,明军营地前方矗立起数十座高约四五丈的土山。</P>
从开始挖土堆山到结束,明军总共用了三天三夜。</P>
之所以用了这么长时间,主要是因为人手不够。</P>
并不是缺人,而是要控制同时干活的人数。</P>
防止在挖土堆山的时候被建奴炮击,产生较大伤亡。</P>
可即便这样,明军前前后后也损失了百余人。</P>
有的被建奴火炮击中身亡,有的中暑不治,还有一些人在晚上干活时扭伤摔伤丧失了活动能力。</P>
好在土山已经建成,接下来轮到明军反击。</P>
平辽大军中军行辕内,王永吉挺着胸膛,腰板比桌板还要直。</P>
一众将领分列左右,等待消息。</P>
不多时,传令官来报:“启禀总督大人,据探马的消息,建奴已经拔营起寨,把营地和主力部队同时向北转移。现在宁远河北岸除了少量建奴探马外,其他的什么都没有。”</P>
“好,退下吧!”王永吉挥手示意传令官下去。</P>
等传令官走后,王永吉看向在场的将领:“诸位,建奴已经被我军的红夷大炮吓得后退数里。此时的宁远河北岸已经没有了敌军,也渡河了吧?”</P>
“请总督大人下令!”众将齐声回应。</P>
得到众将的回应后,王永吉心里踏实了许多。</P>
他开始筹划大军作战计划,并根据计划转移部队。</P>
翌日清晨。</P>
明军开始集结。</P>
明军的计划是在宁远河上游渡河。</P>
为了吸引敌军注意力,王永吉安排黄得功在中游的河对岸炮轰宁远城,并佯装渡河。</P>
吃完早饭后,黄得功的兵马在宁远河中游南岸集结。</P>
大军距离河岸还有一段距离,不在建奴火炮射程之内。</P>
黄得功站在一处掩体后面,手拿千里眼看向宁远城。</P>
城墙上插满了旗帜,根本看不清有多少兵力。</P>
副将翁之琪凑上前问:“大人,炮兵已经准备好了,待会...怎么打?”</P>
“怎么打?”黄得功淡淡一笑:“往死里打!”</P>
“太好了!”翁之琪猛拍大腿,“上次建奴入关可憋屈死我了,这次终于能打翻身仗了。”</P>
“别高兴的太早!”黄得功提醒,“建奴也有红夷大炮,咱们够的着他们,他们也能够的着咱们。”</P>
(崇祯只是改良了铸炮方法,由之前的泥模铸炮改为铁模铸炮。铁模铸炮的优势是成本低,对火炮性能的提升并不多。在历史上的明末,只有大明朝廷,八旗兵,以及澳门的葡兵拥有红夷大炮以及铸炮技术。)</P>
“大人放心,”翁之琪举起手指向土山:“我让人在火炮周围布置了由木头和泥土组成的掩体,可以抗住炮弹轰击。”</P>
“那就好,炮坏了可以再造!炮兵要是没了短时间内可训练不出来!”</P>
黄得功拿着千里眼又看了一会后,随后他指着宁远城说道:“翁之琪。”</P>
“末将在。”</P>
“传我军令,开炮轰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