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是冯刺史所写的《汉道昌》。
和唱声渐起,慢慢地,竟是成了大合唱。
就连不会唱的苍头百姓,亦是张嘴跟着唱和。
不少人还悄悄抹着眼泪。
这些年来,丞相治理蜀地,让多少人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却以年老体弱之躯,亲自前往凶险的阵前,多少人不舍得啊!
就算是混在人群里的魏吴两国细作,看到这种情况,亦是大骇。
汉国军心民心如此,诸葛亮果诚不可小视。
南乡。
卫将军赵云得知丞相亲自领军北伐,强撑起病体,大呼:
“取我枪来!”
然后拄着长枪,颤巍巍地站在门口,遥望西边,连连顿足:
“恨啊,恨啊,恨吾不能随丞相北伐!丞相,云日日夜夜在此,等候你收复长安的消息!”
躺在榻上的安汉将军李恢,令人把自己翻过身来,面向西边,又悲又喜:
“丞相终于北伐矣,北伐矣!先帝,臣得知遇之恩,这就来告知你……”
言毕,闭目与世长辞。
……
汉中大军出发后,北伐的公文从各条驿道,飞奔向各地。
陇右各地接到军令后,邓芝令汉阳郡太守句扶紧守临渭,以防魏贼逆渭水而上。
又令王平紧守陇关,以防魏贼偷袭陇右。
同时以马岱为副将,以天水郡太守张嶷为前军,准备从萧关出发,前去安定,从北面呼应丞相大军。
当军令比公文早一步秘密传到凉州,冯刺史早就以领军出塞的名义,把凉州诸军整合完毕。
“我觉得丞相这个《出师表》似乎不太妥……”
冯刺史装模作样地研究了一番,说道。
“哪里不妥了?写得很好啊!”
关姬接过来,看了又看,只觉得写得当真是气势恢宏。
“不是,你看看这,什么叫北方凉州,猛虎待命?”
冯刺史指了指其中一处说道。
“说阿郎是猛虎还不好吗?可是极高的赞誉了呢!”
关姬不明所以。
“赞誉是赞誉,但赞誉谁还说不一定呢。”
冯刺史意有所指地瞟了一眼关大将军。
“扑!”
旁边的张小四忍不住地笑出声来。
若不是她知道丞相为人,都忍不住会觉得丞相这是在明褒暗贬,说某人是仗妻欺人之辈。
关姬看了一眼张小四。
张小四顿时板起脸,抚了抚腹部,敛眉不语。
她特意穿着宽松的衣服,自欺欺人地勉强遮住已经显怀的肚子。
关大将军又狠狠地剜了一眼冯刺史。
若不是这些年来,张小四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冯家,关姬也早把她当成了一家人,此时的她恨不得当场就剁了冯土鳖去炖王八汤。
冯刺史咳了一声:“细君,丞相的军令已至,你看是不是……”
关将军哼一声,转身出去,消失前丢下一句话:
“明天立刻出发!”
原本不少人看到冯刺史这一回如此声势浩大,本以为他这是打算学后汉的窦大将军,打算亲自领军出塞,彻底平灭西部鲜卑。
说不定还有样学样,学窦大将军在居延郡北方的燕然山上刻石记功。
当然,只要他能带回来几万甚至十余万劳力,大伙肯定是不会觉得他此举有什么不妥的。
只要劳力到位,就是歌功颂德也不是不行。
在凉州父老的欢送下,冯刺史留下刺史府长史廖化主理凉州事务。
然后领着凉州刺史府与护羌校尉府共三万精兵悍卒,再加上五万自备武器的义从胡骑,雄纠纠,气昂昂地从居延郡进入了大漠。
就在不少人梦想着这一回能捕获多少劳力时,后面过来的汉中公文这才开始在凉州传开。
虽然明知这是为了保密,能在早期的时候欺瞒魏贼细作,但被欺骗了感情的众人一下子没办法接受,忍不住地暗骂不已:
“曹!”
“巡你阿母的塞!”
“呵呵,冯鬼王的话……”
PS:
以下不要钱:
再讲讲一个历史知识。
好多人从一开始就在纠结关姬和张小四的地位问题,一直纠结到现在。
事实上,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为什么呢?
大家先看我说的几个例子。
刘禅登基后第一年就改元,按后世的眼光来说是不对的,是对刘备的不敬和不孝。
你真要说诸葛亮不懂礼法,或者说是按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尽快抹去刘备的影响,说法实在太过勉强,不能让人信服。
但在那个时候刘禅偏偏就这么干了。
而且还不止他这么干,魏国高平陵之变以后,魏国皇帝也这么干了。
还有一个,就是曹叡,他在世的时候,就有臣子上奏,直接让他称烈祖。
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活着的时候就当祖宗了。
看看明朝的大礼仪事件,曹叡活称烈祖的事情真要换到了明朝,不知要死多少大臣。
明朝皇帝想要认自己老爹都不允许,你还想活着当祖宗?
但魏国的臣子偏偏就这么干了,而且曹叡居然也答应了。
这只能说,汉魏晋那个时候,仅仅是礼法刚刚兴起的时候,远没有明清那么严格。
而我们因为离明清比较近,所以常常下意识地用明清时代的严格礼法去代入汉唐时代。
事实上,汉唐时代的礼法是很宽松的,礼法真正严格起来,基本是宋朝,或者说是南宋。
大怂打不过外人,只好拿自己内部人折腾。
以前我们常说古人三妻四妾,后来,也不知是谁带的头,说古代是一妻多妾,而不是三妻四妾。
这个说法吧,其实对也不对。
对是因为礼法在很多时候,是这么要求的。
但要说不对,是因为古人,至少宋朝以前的汉唐,却不是这么做的。
春秋战国的时候,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也就是说卫灵公和自己的三个妻子在一个大桶里玩湿身play。
《汉书·霍光传》:皇帝问侍中君卿:使中御府令高昌奉黄金千斤,赐君卿取十妻。
唐末更有一个牛人,叫刘汾,共立九妻,而且朝廷居然还承认了,还封夫人的名号给其中的五个妻子。
至于三国时代有没有呢?
有,不但有,而且还很多。
《晋书》在记载司马家方面,自然是有很多错误,因为美化得太过份了。
但在《天文》《律法》《礼法》这方面,因为没有美化的需要,所以还是值得参考的。
在《晋书》中的《礼》篇里,就有专门记载嫡妻并立的讨论,而且还是用了非常大的篇幅来讨论。
注意,这些讨论,重点是讨论嫡妻并立以后,子女对非亲生的嫡母,应当行什么礼法。
还有就是,嫡妻并立会对宗族造成什么影响,要注意什么问题。
因为古代的宗族,是维护稳定的重要力量,说白了就是要注意维稳。
也就是说,朝廷是提倡一妻多妾,但如果你自己一定要并立嫡妻,只要不出事情,别人是不会说你的,朝廷也不会管你。
为什么要有个不出事情的前提呢?因为对古人来说,并立嫡妻不是什么大问题。
并立嫡妻以后,宗族或者家族所面临的礼法问题,才是大问题。
因为礼法,是古人治理国家的理念基础。
《礼》篇在这个话题上,是以一个诸侯国的国相为由头展开的,这个国相叫王昌,他的父亲因为战乱,所以前后娶了两个妻子。
王昌是第二个妻子所生,天下统一后,他打听到自己父亲的第一个妻子早就在故乡去世了,还是下葬在自己老家的祖坟里。
他不知道用什么礼仪去祭祀,所以就托了东平王司马楙向朝廷询问。
于是满朝的百官对这个事情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从古人的案例,礼法,人伦等等各个方面吵来吵去,争论过程非常精彩。
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
毕竟有个古圣人舜双飞娥皇女英姐妹花的例子在前面,更重要的是,娥皇女英是双妃并立,没有谁为后的说法。
你不能否认圣人,就没办法从根本上否认并立嫡妻。
而你要否认舜,那就是自断礼法根基。
所以最后朝廷给那个国相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如果后妻的孩子在前妻死前出生,那就应当以亲生嫡母待之;若是前妻死了以后,后妻的孩子才出生,那就可以不认这个嫡母。
但是这个事还没完,后面又被人翻案,说人家两个女子,不管前妻后妻,都是以正妻的身份进入你的家门,那就不应该有贵贱之分。
最多只能有先后之别,意思也就是像娥皇女英那样,互称姐妹。
还拿了祖宗牌位来举例子,说祖宗牌位还有先后呢,两个妻子的孩子,一起祭拜的时候,祭品要一样,只要把牌位分左右就可以了。
《礼》篇里关于嫡妻并立,举了好几个不同原因的例子,我就不一一说了,只举两个比较符合土鳖目前情况的例子。
第一种情况是自己决定并立嫡妻:
安丰太守程谅先已有妻,后又娶,遂立二嫡。前妻亡,后妻子(程)勋疑所服。
服,就是服丧,程勋不知道用什么礼法服丧。
然后这个询问的过程里,程勋被人当面骂了一顿自己的老爹,最后才给了他一个处理结果:
以陈群的从妹为例,让程勋以嫡母之礼祭祀自家老爹的前妻。
没错,就是曹叡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的那个陈群,因为陈群的从妹也是嫡妻并立。
第二个情况是皇帝赐妻:
当时吴国朱某娶妻陈氏,生子朱东伯。到晋,晋赐给他妻子某氏,生子朱绥伯。
太康之中,某已亡,绥伯将母以归邦族,兄弟交爱敬之道,二母笃先后之序,雍雍人无间焉。及其终也,二子交相为服,君子以为贤。
这位朱某并立嫡妻,不但两个嫡妻互相尊敬,遵守先后之道,而且她们的儿子也相亲相爱,于是这一家子受到了称赞,“君子以为贤”。
看到了没有?
实际上中国人治理国家的理念都是一脉相承的:以和为贵,以稳为主。
你要并立嫡妻,那就要处理好这里面的纠纷,处理不好,比如说争风吃醋,兄弟相争,导致家风不正。
甚至如果影响太过恶劣,还敢拿到朝廷上公开讨论,那我可就要直接当着儿子的面骂老子了。
当面侮辱自家双亲,这在古代可算得上是当场拔剑杀人的仇恨了。
相反,若是处理好了,妻子们之间和睦相处,兄弟之间遵守爱敬之道,给世人做出好的榜样,我就是表扬你都可以。
至于最前面所说的那位猛男,并立九妻,朝廷还封其中的五位为夫人。
甚至这九位妻子还被史书记了一笔,称赞她们“俱有淑行”,那已经算得上穿越者都要仰望的存在。
所以土鳖真要并立嫡妻,该担心不会是他,因为他只负责爽,而要承担后果的,是阿虫。
阿虫:明明是我先来的,不管是我的阿母和大人成亲,还是我出生,都是我先!~凭什么还有人敢来抢冯家的爵位和家主之位?
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