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身份,事关重大,不能不查清楚,不知道孔相是否了解一二?”</P>
孔融听了,皱了一下眉头,莫非征北将军不是北海人?</P>
“这……我只是修缮了房子,其余还真不知道。”</P>
“那里魁说,将军之父常到昌乐南面营陵的一家王姓大户人家中的私塾教授,这王家,孔相可知是谁?”</P>
孔相细想了起来,北海这地方大家大族并不多。</P>
“这王姓之人听说受战乱影响,后来躲灾离开了营陵。”太史慈又提醒了一下。</P>
“子义,我确实想不出来。”孔融顿了一下,不如你留在昌乐几天,我派人打听一下,说不定能打听到什么?”</P>
太史慈听了,看了一眼刘鑫,刘鑫微微点头。</P>
“那好吧!还多谢孔相帮忙。”</P>
“子义客气了。”说完,孔融先为三人安排住处,然后想出去。</P>
“等等!”刘鑫叫住了他。孔融转身好奇地看着刘鑫。</P>
“我们来北海,乃是机密,还望孔相请勿泄露,不要告诉任何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P>
太史慈连忙说:“正是,刚才忘了交代孔相了,还望孔融不要告知他人。”</P>
孔融点了点头才出去。刘鑫、太史慈和许褚就住了下来。两天之后,孔融回来了。</P>
“子义来得不巧,营陵确实有一家姓王的大户人家,后来被黄巾贼给掳掠了,那王家人死的死,活着的听说跑到荆州去了。”</P>
“后来我千难万苦,打听到有一个王家旁支之人,就是王修。只是可惜了,王修前几年曾从南阳回到北海,我征募其为北海从事,只是北海太小,他有了嫌弃之意,不愿意久留,便弃官去了冀州。如今我也不知道他在哪?”</P>
“不过,这王修虽是旁支,但幼时曾去主家的私塾,跟着主家一起读书。所以,他真知道一些情况也不一定。”</P>
冀州王修?刘鑫愣了一下,那不就是在南皮献城投降的那个王修吗?王修原名就叫王修,后来才把“修”字改为同音不同字的“修”字。这……真是让他哭笑不得,他大老远跑来北海,结果自己要找的有线索之人却在南皮。</P>
太史慈也是一阵愕然,这怎么办,他拿不定主意,便看着刘鑫。</P>
刘鑫低头凑到太史慈耳边:“跟孔融说,我们留在这里一段时间。”</P>
太史慈点了点头,又向孔融说:“孔相,这事关重大,我等三人想在孔相这再叨扰一些时间了。”</P>
“这倒没什么,欢迎之至!”</P>
孔融走后,刘鑫以太史慈我名义写了封信,还让太史慈抄写一遍,交由一名士兵,要求快马送回南皮。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避免泄露行踪,他来北海之事,整个南皮只有赵云和徐庶知道,王修并不知道。南皮到昌乐县八百里路,快马来回估计也要十天以上,三人也只能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