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我刚才已经说过,迎回陛下,光建造宫宇,安排朝廷百官,花费无数,恐怕会增加我军的负担。将军连自己的将军府都没建,何苦反为他人建造宫宇呢?”相对于袁绍在邺城建造的宫殿,刘鑫的府邸还真是寒酸,手下一帮人都看不下去了。</P>
徐庶的话说得有些大胆,或许是刘鑫势力大了,手下这帮人说话做事也开始毫无顾忌起来。他的话也让沮授有些不解,就连沮授也以为他是支持迎回陛下的,结果却来了个反对意见。</P>
刘鑫仍是一句话都没说,而是又看了一下贾诩。贾诩自然明白其意,便略微想了一下,说道:“当年董卓挟持陛下,唯有将军一直追击,后因各诸侯贪婪无厌,才不得不退兵,当今诸侯,对陛下早无敬意,将军若迎回陛下,只不过得一个好名声罢了,并无其它实际好处。”</P>
贾诩这开始的话就说明他也反对把刘协给迎回来。</P>
“朝廷百官,亦非都是只会俯首听命之辈,而是相互争权夺利,当年司徒王允谋划刺董,侥幸成功,王允却不思进取,不想着怎么巩固成果,加固城防,修武军备,而是利用所得权势,打击异己,使其错过了防范的良机,结果李傕、郭汜再攻长安之时,王允很快便败亡。”</P>
“李郭掌权之时,朝廷百官亦是时而投靠李傕,时而投靠郭汜,暗中惹事,相互间争斗。倘若将军把陛下和这帮大臣迎回来,这帮大臣忙于争权夺利,无一日安稳,反给我军带来诸多麻烦。”</P>
贾诩寥寥几句话,实则是对徐庶的话的补充,大体意思是说,迎回陛下,好处就那么点,坏处却有不少。当然,贾诩也知道刘鑫自己的身份还有待核实,一旦核实了,那就更不需要刘协这个大汉天子的招牌了。</P>
沮授是明智之人,也知道把陛下迎回来,会带来一些麻烦。他仍提出这个建议,是认为迎回陛下后,刘鑫做事便名正言顺,会方便很多。只是,他心知此时自己孤掌难鸣,刘鑫多半会否定他的建议。</P>
他想了一下,又说了一句,想进一步说服刘鑫:“将军如不出兵迎回陛下,那必为他人抢先,曹操所据兖州之地,恐怕不会放过这次机会。”</P>
刘鑫低头想了一下,仍是否定了这个提议:“当年讨董,我曾差点就救回陛下,终心有余而力不足,天下诸侯早就不在意汉室,我迎回陛下,亦是没多大好处。”</P>
“且,我军战略目标已定,若去长安迎陛下,我就不得不改变战略,这会打乱我的计划。当前,我军的战略计划是,解决鲜卑问题,使之不再成为我军的祸患,保障北方边境稳定,为我军日后南下做准备。”</P>
“我军当以此为第一要务,所有其他事情都不能阻扰我军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所以,我不想在迎回陛下这事上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P>
看到刘鑫下了决断,徐庶和贾诩松了口气,沮授则略有失望。</P>
沮授想了一下,又说:“如若将军不欲迎回陛下,可适当派兵,驻于上党与河东交界之处,做出迎回陛下的姿势,再以路途遥远为由,不欲前往,如此,他人亦会理解将军,将军同样可收获名声。”</P>
“嗯,如此甚好!”派点兵装装样子还可以的,刘鑫并不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