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如此,我早有打算了,只是将军长期在外,都没机会提。”</P>
视察了造纸和印刷图作坊之后,刘鑫又去找荀衍,了解幽州的教育情况。他和荀衍聊了一个多时辰。</P>
经过四五年的努力,幽州各地除了代郡和玄莬郡,私塾教育已经得到一定的普及。全幽州各郡各县均有一定数量的私塾,私塾总数量达七百多个,一个约有二三十人,有接受蒙学的幼童一万多人。</P>
当然,这个数据相当于整个幽州两百多万人口而言,还是比较少的,蒙学教育普及程度仍是远远不及。只是,相对于以前,已是提升了无数倍。</P>
各县的私塾均由县里出钱搭建课室,但讲席的束修及日常费用,一部分由县里的税收补贴,另一部分由学生的父母缴纳的学费支付。学费一年两三百钱,差不多等于普通百姓半个月的收入,如今百姓生活水平提了,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也愿意付钱让孩子去接受蒙学。</P>
以前的右北平书院,如今已改名为幽州书院,仍由荀衍主持。书院现有学子三百多人,每年会有约六十人从这里肄业,为刘鑫提供了人才储备。</P>
这些肄业的学子一般都会被安排到各地当吏员,成绩好的话会被提拔为官吏,例如县尉、县丞甚至县令。这几年刘鑫的地盘发展太快,各地官员除了举荐之外,也大多都依赖于幽州书院。</P>
刘鑫觉得一州书院就只有几百名学生,那太少了,少得有些不像话了。如今幽州接受蒙学的幼童有一万多人,每年至少有三四千人从私塾肄业,却就只有这几百人能接受高等教育。他向荀衍强调,书院学子至少要有一千人。</P>
荀衍则表示学生可以多招,课室也不过是多建几间屋子,但讲席不够。现在书院的讲席都是名士,他上哪找那么多名士来授课。</P>
没办法,刘鑫只好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他找到了叔父邴原,希望通过邴原的关系招到足够的讲席。</P>
邴原如今的生活惬意得很,刘鑫开了口,他就不得不帮忙了。他找来几个认识的好友,到书院里当讲席,包括王烈、凉茂、管宁等人,都是当世名人。</P>
不过,冀州的教育情况却很堪忧,至今为止并没有太大的进展。当然,这也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冀州一直是各大战事的主战场。要恢复战前的情况,恐怕也要花几年时间。幽州不也是几年时间才慢慢恢复的吗?</P>
……</P>
鉴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快速发展,刘鑫就想进一步发挥其用途。他把魏攸给叫了过来。</P>
魏攸原是刘虞的部下,刘虞败亡后就投靠了刘鑫,刘鑫曾让他到辽东一带为官,今年又调回右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