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先生,此次营陵交战,没有波及到先生吧?”</P>
“那倒是没有。大将军的军队攻打营陵,我在高密,基本上不受影响。这里百姓甚至连交战都不知道。”</P>
“如此甚好。”</P>
“唉!老朽年纪七十,亦是见过往日的青州,可谓是繁华,如今青州战乱频繁,已是一片焦土。还望将军能够用心治理地方,让青州恢复往日的繁华。”</P>
“先生说的是!”</P>
“那么,大将军今日而来,是为何事?”</P>
“几年前,我曾托北海康王与先生一见,洽谈我父刘政一事,先生可曾记得?”</P>
郑玄皱起眉头来,仔细回忆了一下。或许是年纪大了,记忆也模糊了,他想了老半天,才慢慢回答:“嗯,是有这事,不错。”</P>
“当年,青州黄巾作乱,我避战去了徐州,徐州刺史陶谦待我如上宾,可惜没待多久,徐州被曹操攻伐,陶刺史死了之后,刘备、吕布、袁术、曹操各方势力在徐州大打出手,我只好又回到青州。”</P>
“当时刚回青州,北海康王确曾拜访于我,谈及此时,只是他只说刘政之事,却并没有说刘政是大将军之父。”</P>
刘鑫微微一怔,他的父亲叫刘政,差不多全天下人都知道,这郑玄居然不知。</P>
郑玄似乎看出刘鑫心中的想法,就解释了一下:“大将军有所不知,我乃一介文人,平日专心研究经学,对时事政事一向不过问。”</P>
刘鑫也明白过来,像郑玄这样的人,他在右北平就养了好多,平日不问世事,专门钻研学问。</P>
“如果说来,那大将军岂不是大汉宗室之人?”</P>
“先生所言,我父刘政真是宗室出身,那他又为何沦为平民?”</P>
郑玄又开始思考了起来:“老了,有些事情记不清了。我还记得,你爷爷刘焱是北海王刘威的次子,比我年长二十多岁。刘威只当了几年北海王,就被罢黜了,好像听说是犯了罪,具体什么罪我也不知道。我只是听你爷爷说的。”</P>
“我与你爷爷相识,结为好友,自然也知道他是汉室之后,其实在北海一地,在民间的刘姓之人,很多人都是北海王一脉传下来的。”</P>
“你爷爷成亲后,有过两个孩子,均早夭,赶到四十多岁时,才生下你父刘政。你父刘政小时还是我带着读书的。”</P>
“后来,我被征募到雒阳为官,青州又有战乱,我与你爷爷便失去了联系,就再也没见过他了。”</P>
“二十多年前,我回北海,履王家人之约,前去王家作客,恰巧碰到刘政在王家教私塾,便与他谈了起来。刘政自然是知道自己是宗室之后,只是不知为何,没有告诉大将军。”</P>
“数十年过去,刘焱兄已死,你父刘政亦死,唯有我还苟活于此。唉!我年纪老迈,很多事情都已经记不清了,还望大将军见谅。”老人都总喜欢感慨世间沧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