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又惊又怒,感觉自己原本前景一片光明,怎么一下子就危机四伏了呢?</P>
周瑜回到秣陵之后,就立即到皖城,与孙策相见。秣陵到皖城并不近,但走水路还是比较快的。见到周瑜,孙策先是发了顿火,把矛头指向周瑜。</P>
“公瑾,你乃我最信任之人,一向行事谨慎,为何却出此差错,让刘鑫的军队屡次偷袭得手?”</P>
周瑜惭愧万分:“伯符,我……我亦没想到刘鑫会偷袭我所率军队。那荀攸成名已久,果然不好对付。”他自然而然地认为是荀攸之计。</P>
“那濡须口又是怎么回事?听闻你与敌军守将还认识?”</P>
周瑜眉头一皱:“敌军将领是鲁肃鲁子敬,鲁子敬乃才智卓绝之人,五年前我曾向伯符举荐此人,后来他祖母去世,守丧回了家乡,两年多前他守丧即将结束,我亦曾向伯符举荐,奈何他不愿意,反而投了刘鑫。”</P>
孙策想了一下,终于记起鲁肃这个人来的。</P>
“你既知他才智卓绝,又不肯为我所用,自当果断将其抓捕或处死,如此就没有了今日的战败?”</P>
周瑜一愣,孙策这话说得有些无赖,当时鲁肃不过是白身而已,于是他分辨:“伯符,这……我……此皆是我之错。”</P>
可是他一想,若是分辩,反惹怒孙策,这对战局不利,便认了这事。</P>
“如今一败再败,攻合肥不下,刘鑫必攻皖城,皖城在江北已是孤城,又如何守得住?”孙策越说越生气。</P>
周瑜想了一下:“皖城已不可守,以我之意,不如撤兵江东,保存实力为上。”</P>
“什么?撤兵?不行。”孙策果断拒绝,自从他征战天下以来,从未有过主动后撤的情况。</P>
“伯符,皖城只有不足三万兵力,刘鑫占据江夏,必会舍荆州而攻皖城,再加上合肥兵力也会夹击,如此宛城面临敌军两倍兵力的攻击,恐怕无法阻挡。”</P>
“弃皖城时,我军再将皖城的钱粮、人口全都迁走,留一座空城给刘鑫,一则保存实力,二则刘鑫让难以在皖城立足,如此我军就赢得时间,应对敌军。”</P>
孙策忧虑重重:“公瑾,如今敌军的水军这么厉害,连我军水军都不是敌手,若其以水军攻打丹阳,我如何能挡?”</P>
“若仅凭我军实力,恐怕难挡刘鑫大军,伯符唯有巩固联盟,与刘表一起,共同对抗刘鑫。”周瑜想了一下,终于重提孙刘结盟一事。</P>
“公瑾,此前我没有出兵江夏,今江夏落入刘鑫之手,刘表必会大怒,我如何能再和刘表结盟?”</P>
周瑜并非不知道如此,他也是没办法。当初孙策攻打合肥是自作主张,并没有过问他的意见,他只是被动地配合。</P>
如今,仗打输了,偏偏输的又是他,他自然不能指责孙策当初的决策错误。当然,哪他和孙策关系再好,也是主仆关系,怎么指责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