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后,我大汉每年提拔的官员,都要优先去定北州、并州五原、朔方,以及幽州玄莬、乐浪等郡去任职一段时间,尤其是年轻官员,更应如此。这得形成一套制度才行。”</P>
贾诩点了点头:“只是有些官职恐怕不愿意。”</P>
刘鑫丝毫不在意:“无妨,我并不是强迫官员必须得去,只是鼓励其去,若去了,日后便有更好的升迁,愿意去的人自然就多了。”</P>
讲到这用人这一块,刘鑫突然想到他一直想对朝廷内部官员制度进行改革,只是因为战事有所延误,今日正好跟贾诩商量一下。</P>
“文和,在官员这一块上,朝廷仍沿用旧制,但我却觉得旧制已是隐患重重,不足以满足日后的发展,我有意改革官制,今日向你透露点口风!”</P>
“改革官制?这……”贾诩是谨慎之人,不敢轻易说什么。</P>
“朝廷官员,一向以三公九卿为主,这套官制实施数百年,原先倒也适合,但如今经过几十年的乱世,官制早已被破坏。”</P>
“一方面朝廷胡乱任命,朝令夕改,制度崩坏,不能各司其职。朝廷议事之时,不分官职类别,谁都能参与,随意插手非本职之事!似乎朝廷官职只有大小之分,没有类别之分。”</P>
“例如廷尉明明主管案件审理,但也常常插手军中之事,太仆掌管车马及陛下也就罢了,却常常被当作使者来使用,出使外地,如此乱来,也是于理不合。”</P>
“另一方面,朝廷官员臃肿,尤其是虚职太多,消耗朝廷财力,这些官员明明没有付出,却耗费不少钱粮,如今朝廷压力太大了,致使朝廷入不敷出。”</P>
“董卓掌控朝廷,任命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官员,却没有实职,都是白拿俸禄的主,李傕、郭汜亦是如此,曹操也是如此,这些人都快把朝廷吃穷了。所以,精简官员势在必行。”</P>
“还有,现今官制太过简单,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从右北平至今,其治下之地,与原朝廷治理地方的方式已大不相同。朝廷官制,所管之事无非宗庙礼仪、马政、警卫、民族外事、皇室宗室、钱粮财政等几类。”</P>
“例如大司农掌管天下钱粮、货物及农事,所谓的钱粮货物,不过是麦、粟、盐等几种,可如今治下各种货物层出不穷,包括种类果蔬、蔗糖、油、纸、书等,数都数不过了。”</P>
“这大司农所管理之事已是大大扩大,且有些事务朝廷并没有相应的官员负责,例如我成立的书局、报社、科学院、医学院、书院、造船厂、盐场等机构,这些机构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只能亲自掌控。”</P>
“原本朝廷的书院只有太学,如今教化大兴,遍地都是书院和私塾,自然需要设定相应的官职来负责治理,要把书院和私塾办好,再穷也不能穷教育。”</P>
“这些官制改革之事,以你为首,琢磨一下,该如何改革。我出战在外,希望下次回到洛阳时,你当有一番成果。”</P>
“可是……”贾诩虽有疑虑,但心知此事重要,不得有误,于是又连忙起身行礼:“丞相,我必不会辜负丞相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