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上面的刘协一时吓得懵圈了,其实他并不是不知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但这一天真的来临时,心里还是很恐慌的,不管他是否有心理准备。</P>
朝堂上喧哗了一会儿,御史大夫刘艾站了出来:“陛下,丞相劳苦功高不假,但我朝自高祖皇帝以来,从未封过公爵,开此先例,恐怕不妥,还请陛下慎重。”</P>
刘艾开了头,谏议大夫王郎、辅国将军伏完等几个人也开口支持刘艾的说法。</P>
这时,太学祭酒荀衍站了出来:“陛下,丞相乃汉室宗亲,又是北海王一脉,不必循一些朝廷旧礼,我认为此事可行。”</P>
荀衍主管教育,来洛阳后掌管太学,太学归太常负责。他来洛阳后,当了一段时间的太学祭酒,刘鑫一直想扶正他,让他接任九卿中的太常,原太常王邑调任他职。荀衍拒绝了,继续当他的太学祭酒。</P>
后来,刘鑫只好去找邴原,让邴原当太常。然而邴原也不怎么想当官,拒绝了几次,后来还是答应先当一当。</P>
荀衍开了口,自然也有一帮人支持,还列举了一大堆理由。此时,反对声越来越小。</P>
荀彧看到兄长支持了,他也站出来表态:“陛下,丞相之功,已难以表彰,唯公不可!”</P>
以前,荀彧跟着曹操时,常常为刘协说话。如今被刘鑫任命为司空,与刘协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一方面,刘鑫也是汉室之人,与他扶持汉室的理想一致。一开始,他的意见还挺大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接受刘鑫。</P>
另一方面,刘鑫的势力太大了,要远远大过以前的曹操,维护刘协的人已经没有多少了。这两年来,一些维护刘协的官员要么改弦更张,要么被贬。取代他们的都是刘鑫的人,例如自己的三兄荀衍就是其中一个。</P>
虽然国渊的建议提出来后,有一些大臣确实反对了,但不代表这些人就一定是在维护刘协,他们可能只是在反对一种逾越行为。</P>
杨彪也站出来:“臣觉得荀司空之言有理。”</P>
三公中的两个同意了,最有实权的那个是幕后策划者,向来不自己出面。刘协把目光投向贾诩,贾诩只是微微一笑,点了点头。</P>
刘协一阵气恼:“这事……这事……就由杨司徒、荀司空和贾太尉商议一下,上报丞相,由丞相决断。”</P>
朝会结束了,众人散去,刘协很郁闷地回了宫。贾诩、杨彪和荀彧三人装模作样地谈了一下,就起草文书,向刘鑫汇报此事,只要刘鑫点头,他们就立即着手操办。</P>
……</P>
襄阳。</P>
刘表的病情似乎加重了,连续几天都没有见客。扬州战况紧急,也牵动了一些人的心,例如刘备已是心急如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