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苏东坡办公的地方更远,是离杭州城十里或十五里以外的山里,有时竟将办公桌直接搬到西湖边上。据《梁溪漫志》记载:“至冷泉亭外,则据案判决,落笔如风雨,分争辩讼,谈笑而办。”伴着杭州城的湖光山色或西湖的烟波浩渺之气,苏东坡谈笑间就将一天的公事办完了。落日余霞,苏东坡骑马回家,街道旁总是拥簇着想一睹大名鼎鼎的苏才子芳容的民众。</P>
苏东坡办案子总是将法理与人情结合来办。</P>
一个绸缎商将一个扇子商诉至衙门,原来,扇子商曾经向原告绸缎商借了大约价值两万钱的绸缎用来做扇子,约定还钱的时间到了,但扇子商并没有还钱。</P>
苏轼查明案情得知:扇子商最近由于父亲去世,花了一大笔钱进行安葬;再加上虽然夏天到了,但天气总是在下雨,天气凉爽导致做出的扇子一直卖不出去,所以无法如期还钱。</P>
该怎么判呢?若判扇商限期还钱,无疑会逼得他家破人亡,可若不判给绸缎商公正,绸缎商一家人也要正常生活呀。</P>
苏轼思来想去,想出一能两全其美的办法。</P>
“苏某要帮你卖扇子还钱,你且回家取二十把扇子来!”再次开堂时,苏轼对扇子商说。</P>
扇子商将信将疑,将扇子取来。</P>
苏轼坡拿起判笔,在扇子上画上石头、枯木、竹子、兰花,不一会儿,二十把扇面上就有精美的图案。</P>
“你且将扇子拿到你家门外,一把扇子至少能卖一千钱。”苏东坡嘱咐扇子商说。</P>
果不其然,扇子商拿出一卖,此时哪里还是在卖扇子,分明是众人在抢扇子,很快两万钱就凑齐了,欠款终于还上了。</P>
通过苏东坡判案,可以看出他这个地方官具有很鲜明的文学个性和艺术气质,与那些严峻刑法的酷吏相比,苏东坡似乎有点儿以情代法,但恰恰是苏东坡的做法反映出他深切地关怀民生疾苦,为百姓根本利益着想的为官之道。</P>
杭州城有五十万人,杭州位于钱塘江口,是水陆会集的地方,时常有疫病流行。有些历经证明确实有效的药方,苏东坡便公布于众。但他对这种零星的、毫无组织的帮助病人的办法,颇为不满。于是,苏东坡从公款里拨出两千缗,自己又捐出五十两黄金,在杭州城组建了一家名为“安乐坊”的医院,主办此医院的道士,朝廷酬以紫袍和金钱,两年内治疗了上千个病人。后来,医院迁至西湖边上,改名为安济坊,苏东坡离开杭州后,医院还照常为人看病。</P>
元佑六年(1091年),苏轼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他被调离杭州,回到京城。</P>
临行前,他写下《八声甘州》,这既是对友人参寥子的辞别,又是对杭州的辞别:</P>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P>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P>
杭州像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他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过的。杭州人感念苏东坡,不单是因为他主政杭州造福民众,不单是他给西湖添加了苏堤春晓这道浓墨重彩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他给西湖的山水赋予了那么多的灵性。杭州赢得了苏东坡的心,苏东坡也赢得了杭州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