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写忆秦娥的时候,刚从荆楚回到长安。</P>
童年失父,少小离家,青年颠簸,这就是温庭筠前半生。</P>
早在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温庭筠八岁时,父亲去世,温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随母亲生活。</P>
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温庭筠父亲生前好友段文昌对温家施以援手,带温庭筠至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三兆村南),与其子段成式结伴共读。</P>
文宗大和四年(830年),温庭筠与段成式随调任荆南节度使的段文昌到荆楚之地。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P>
不久后,温庭筠告别段成式,北上长安。</P>
这天夜里,想到几乎视自己为子的段文昌去世,想到自己的经历,温庭筠文思泉涌,化身秦娥,为教坊名曲“忆秦娥”赋词,写下《忆秦娥·箫声咽》:</P>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P>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P>
这词写的不就是秦娥的经历吗!</P>
词神弄玉隐身在温庭筠的书房。她看到,笔走龙蛇的温庭筠相貌并不出众,眉宇间却充满了才气。</P>
词牌为忆秦娥,词中有箫声,弄玉词神的仙灵中有秦娥的魂魄,难怪她在天宫中都能够感应到。</P>
对温庭筠来说,这首《忆秦娥?箫声咽》可能就是随手那么一写,但却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P>
弄玉词神知道,人间的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极盛于宋代。</P>
词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燕乐,又叫宴乐,为隋唐时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代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P>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P>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P>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P>
经过多年滥觞发展,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P>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P>
词和宋,互相成就。词在宋代得到极大发展,宋代也因词的繁荣而广为后世关注。</P>
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P>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斗艳,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一代文学之盛。</P>
看来,温庭筠在词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