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P>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P>
被贬之前,范仲淹在京中参加了欧阳修的一次酒席,席中作了这首《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词。</P>
在北宋,文人们普遍认为词是娱情遣兴的“小道”、“末技”,范仲淹亦未能例外,与老朋友一起喝酒聊天时,不免戏作小词。</P>
范仲淹现存词虽然只有五首,但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沉雄之《渔家傲》,也有委婉绮丽之《御街行》,而这首《剔银灯》则如同口语,充满了诙谐幽默、讽刺嘲噱的气息。</P>
该词上片由词人夜读《三国志》引出了对历史的评价、下片则化用了白居易《狂歌词》的诗意表达了对人生的看法。表面上是在宣扬颓废无为的消极思想,实际上是词人在表达心中的苦闷。</P>
范仲淹毕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破灭之后,沮丧、苦闷,乃至极度失望。愤激之时,酒酣耳热,对着同遭厄运的老朋友发发牢骚,说说醉话,也是人之常情。这几句亦真亦幻的牢骚话,却也显示了范仲淹作为一个平常人的本色,得来令人可亲可近。</P>
这首词固然宣泄了愤懑,但也折射出了心时不我待的焦灼。这与李白《将进酒》非常相似。“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八年仍未找到出路,于是在此诗中借题发挥,尽情倾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P>
李白的恃酒放旷并不说明他就此沉沦,即便是这首诗亦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其自信!但人生苦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现实无情徒唤奈何。</P>
范仲淹同样如此,“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能够干一番大事的年华太少了,哪里禁得起几番蹉跎?借酒浇愁,抒发其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情之后,范仲淹的内心又坚强起来,现在虽然潜龙在渊,但总有飞龙在天的时刻!</P>
从思想上来说,范仲淹的这种感情是有其深刻渊源的。儒家的积极用世是其思想主流,不仅如此,他还出入佛老,精研三教经典,力求会通而经世致用。这种海纳百川的学术视野,使其作品博大精深,异彩纷呈。而老庄清净无为、随遇而安的思想也是他屡屡遭打击时仍能够坚韧不拔的精神避难所。在这点上,李、范二人是相似的。</P>
身处逆境,失意惆怅乃至牢骚频发,并不意味着永久消沉。</P>
庆历五年(1045年)春,五十七岁的范仲淹,两鬓斑白,身形微佝,独自一人坐着一辆马车,缓缓驶离京城,从此退出了中央政治舞台。</P>
范仲淹贬谪出京,摆脱了朝党纷争。在邓州,暂时卸去了烦琐的朝政和边防重任的范仲淹,度过了三年难得的惬意时光。他营造百花洲,重修览秀亭,始终把关怀民生疾苦放在首位,赢得了邓州人民的衷心爱戴。</P>
在这期间,范仲淹也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创作高潮,千古杰作《岳阳楼记》及许多着名诗文都写于此时。</P>
范仲淹已经走出了苦闷、沮丧的阴影,已经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是他毕生的追求,此时愈加突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