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2 / 2)

词之国 乐从心来 1177 字 10个月前

为了培养两个孩子的读书兴趣,苏洵想了一个怪招,就是假装偷偷读书。</P>

有一天,他躲在一个角落里,假装让小哥俩看见。苏轼和弟弟看到之后就特别好奇,问他在干什么,苏洵还故作神秘地把书给藏起来,就这样逐渐引起兄弟两个对于读书的兴趣。</P>

苏洵对儿子的阅读方向都给了很好的引导,让他们除了儒家经典之外,像一些《韩愈》《司马迁》等人的着作,小的时候就提醒儿子要多读,而且最重要的是读完之后,三苏还在一起讨论历史兴废成败的原因,而那个时候苏轼也就是十来岁左右。</P>

一次,苏轼与堂兄妹等人挖出一块石料来。这块石料光泽晶莹,摸上去像鱼的皮肤一样滑嫩,又有精美的绿色条纹,敲击之下,发出清脆之声。</P>

苏东坡拿起石料说:“我用它来做砚台如何?”</P>

堂妹则说:“石料如此漂亮,找个工匠把它打磨成首饰比较好。”</P>

苏东坡说:“你看石料的纹理疏朗,一定善于吸收潮湿,并且善于保存潮湿,还是比较适合做砚台。”</P>

苏洵得知此件事后,心中暗暗欣喜,想不到小小年纪的苏东坡心思竟如此细腻,观察力如此之强。苏父遂找来工匠,把石料打成一方砚台送给苏东坡。后来,这方砚台陪伴着苏东坡度过求学的少年时光。</P>

苏轼十二岁那年,苏洵把苏轼和苏辙两兄弟送往寿昌书院,其授课先生是眉山久负盛名的刘巨,字微之,他学富五车,博学多才。</P>

在学堂的读书生活是十分有趣的,平时会一同玩游戏,其乐融融。当时学生们喜欢玩一种文字游戏,即几个人坐在一起,取一个题目后,轮流做一两句诗,串起来变成完整的诗。</P>

有一天,窗外倾盆大雨,苏轼两兄弟和另外两个同学在屋内欣赏此景,便提议开始吟诗作对。前面两人说道:“庭松偃仰如醉,夏雨凄凉似秋”,轮到苏轼,他说道:“有客高吟拥鼻”,后不到十岁的苏辙接道:“无人共吃馒头”,顿时引发哄堂大笑。</P>

一天,刘巨吟诵自己的新作《鹭鸶诗》:</P>

“鹭鸟窥遥浪,寒风掠岸沙。</P>

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P>

先生对学生们说,如果有不同想法可以提出来。</P>

苏轼仔细揣摩先生这首诗的含义,想着江岸边的一大片芦苇,如果白鹭被惊吓应该是会落到芦苇丛里藏起来的,正如《诗经》所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P>

仔细推敲后,苏轼道:“先生的诗固然写得好,但我总感觉结句不是绝妙,若改为‘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可能更有意境。”</P>

先生听后大为赞赏,也惊叹于苏轼小小年纪已有如此独到的见解,直言:“吾非若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