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长期在多个地方为官,深知民间疾苦。</P>
洛阳牡丹有名,每年春举办“牡丹花会”,赏花作乐。扬州芍药有名,前任太守蔡京在扬州期间,“引进”洛阳办牡丹万花会的做法,每年用十万枝芍药花办起了蔚为壮观的芍药“万花会”,邀请豪绅僚属宴集赏玩,举目皆花。</P>
可渐渐地,花会变味了,花会已经滋生腐败了,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而有的官吏缘此为奸,借这名义剥削老百姓,苏东坡说:“花会检旧案,用花千万朵,吏缘为奸,扬州大害,已罢之矣。虽煞风景,免造业也。”</P>
消息传到蔡京耳朵里,蔡京却不高兴了。</P>
苏轼毫不理会,再对扬州官员说:“今后无论谁来做官,一律不许搞万花会。”</P>
官吏们相顾无言,唯有点头诺诺。苏轼再次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深得民心,至今被传为佳话。</P>
高太后主持朝政的元更化时期,苏轼被起用为端明殿学士兼侍读学士。</P>
元佑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帝亲政,新党重新上台,元诸臣相继获罪。尽管苏轼曾前后为哲宗“侍读”五年,但仍被哲宗视旧党、后党,遭到冷眼。于是,苏轼不得不再度请求外放。哲宗帝降旨,令其知“重难边郡”定州。</P>
定州,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是当时北邻契丹的军事重镇。苏轼身为朝廷要员,出守边远重镇,理应陛辞,但哲宗以“本任官阙,迎接人众”为词,拒绝苏轼上殿面辞。</P>
元佑八年(1093年)九月二十七日,苏轼离开京城汴梁。其时,“士愿从行者半朝廷”,因哲宗帝未陛辞,故“皆不敢有请于先生”。</P>
在这种肃杀的气氛中,苏轼带着刚刚同贤妻王闰之(字季章)死别的心情,于十月二十三日到达定州治所。</P>
当时的定州“军政坏弛,诸卫卒骄惰不教,军校蚕食其廪赐,前守不敢谁何”。“武艺军装,皆不逮陕西、河东远甚”。</P>
苏轼的可贵之处在于一生中不以个人恩怨而懈怠,不因心情悲伤而消沉。</P>
面对边备的松弛、混乱,苏轼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边防建设。</P>
首先得整饬军纪。苏轼经过认真调查研究,遂“因事行法”:对贪赃枉法的首犯严加惩处,不如此“无以警众革弊”;对偷盗者“付狱按治”;对侵斫禁者“依法勘断”,而“其多年侵耕已成永业者,别作擘画处置”;对出榜召人聚赌者,令其“改业”。</P>
经过苏轼的整顿,“军民自此稍知有朝廷法令,逃军衰少,贼盗亦稀”。</P>
接着,苏轼又着手修筑营房。幕官统计,应修盖营房计七千九百七十一间,需钱三万三千四十七贯七百四十文。当时的河北转运司钱赋窘迫,这样一个数目,是难以支付的。</P>
于是,苏轼急修《乞降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状》,奏闻朝廷获准后,遂置场买料,烧造砖瓦,雇佣军匠,节次不住,加紧修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