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五年,三月二十四,前大唐北庭都护府陪戎校尉陆康,卒。
陆康离世了,曾经大唐北庭都护府的最后一个战兵也走了。
陆康终究没有等到唐旗再次飘扬在庭州的城头,然而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接过了他的衣钵,承袭了他的遗志。
考虑到近期草原的局势安稳平静以及辽东战局可能的变化,折云谷从牙帐、拔野古部以及拔野古附近的的小部落中征调了整整一万回鹘骑兵补充给了莫灵均。
折云谷的临时决定,使得莫灵均麾下的兵力数量达到了两万五千人,兵力上的充裕使得莫灵均可以更好的完成郭戎的任务。
这部分临时被征召的回鹘骑兵无论从素质、装备、战斗意志都无法和精锐的大唐骑兵相比,但是作为辅兵却绰绰有余。
更重要的是,这些回鹘骑兵可不是唐军的骑兵,既没有军籍,也没有民籍,用起来没有丝毫的心理压力,死多少都没关系。
而且,莫灵均隐隐的感觉折云谷让自己多等三天,给自己一万回鹘骑兵,本来就没安什么好心。
元和五年,四月二十九,陆康下葬的第三天,折云谷征召的回鹘骑兵抵达之后,整整两万五千骑兵,在莫灵均的带领下从呼伦湖畔的拔野古部落朝着兴安岭进发。
五月初一,莫灵均所部抵达贝尔湖畔,随后整个队伍沿着贝尔湖流出的啜涅河河谷前行。
五月初四,借助啜涅河河谷,莫灵均所部顺利穿越兴安岭,进入韦氏人的领地。
虽然是韦氏人的地盘,但是面对兵强马壮、凶神恶煞的两万五千骑兵,在年前被李愬打的狼奔豕突的韦氏人瑟瑟发抖。
短短五天的时间,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迅速穿越了数百里韦氏人的领地,自北向南长途奔袭,顺利的绕行到了安宗昱和第五轮设置的辽西防线的侧后方。
五月初十,在郭戎所规定的时间到达之前五天,莫灵均所部以雷霆之势,突然出现在了延津州之下。
由于郭戎在白狼山一线的强大压力,连续抽调兵力之下,延津州的守军早已经形同虚设。
面对突然出现的规模庞大的骑兵群,留守延津州的叛军,直接选择了开城投降。
………………………………
就在莫灵均根据郭戎的命令北上绕过安宗昱和第五轮设置的辽西防线的同时,东海道,鸭绿江畔大行城也已经进入了出击之前的临战状态。
三月十五,安东都护府直属六千步卒,三千骑兵作为第二批援军在水师的护送之下顺利抵达大行城。
三月二十二,肃清了金城附近的新罗残兵之后,三千靖海卫卫军乘船抵达大行城。
三月二十四,从汉州城出发的六千唐军收复了平壤城之后,其中三千步卒留守平壤,剩余三千步卒继续沿着陆路北上,并于三月二十四顺利抵达大行城。
三月二十七,金山卫六千卫军抵达大行城。
三月二十九,三千安东军、三十万石粮草抵达大行城,同期抵达的还有东海道行军大总管李愬。
截止三月二十九,鸭绿江畔大行城附近唐军的数量已经接近四万,其中包括了珍贵的三千骑兵,以及最精锐的八千长安禁军。
随着李愬以及最后三千安东军的抵达,郭戎和李愬能用来投入到辽东的兵力已经全部到位。
然而,李愬的第一个目标并不是别的,而是乌骨江上乌骨城。
乌骨城位于大行城西北方向大约六十里。
乌骨江比不得江阔水深的鸭绿江,通行不了大型船只,但是也可以支持部分五百料以下的小型船只。
相比较大行城,乌骨城也算上享受海运的便利,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补给和后勤的功能。
而和大行城六十里的距离差距,成为了乌骨城最大的优势。
六十里看似不多,但是这已经相当于普通步卒整整两天的行军距离,在争分夺秒的战场上,节省两天的时间,降低两天行军的疲惫和消耗的意义无需言语。
而且,六十里的位置,在不影响大行城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后勤和中转基地的大行城提供足够的支持和预警。
于是乎,更加靠前而且距离合适的乌骨城无疑成为了最合适的前进基地。
四月初二,李愬派遣左威卫八千战兵以及五艘五百料的运输船,沿着鸭绿江最大支流乌骨江前行。
五艘五百料不到的小船不足以承载左威卫八千战兵,但是却可以将他们所需要辎重和军械带上,使得左威卫可以轻装前进。
两天后,左威卫抵达乌骨江畔的乌骨城。
乌骨城和辽东的其他城池一样,守卫的兵力早就已经被抽调一空,偌大的乌骨城只有不足千人守卫。
借助五艘运输车携带的云梯、竹梯、八牛弩,左威卫一波直接冲上城头,歼灭了绝大多数守军之后,乌骨城一战而下。
随着乌骨城易手,李愬开始命令所部的兵马以及粮草开始向乌骨城转移,直至四月初七,三万战兵,十万石粮草已经被转移到了乌骨城。
而李愬本人也已经提前抵达。
四月初八,左威卫八千战兵,提前抵达的三千骑兵以及刚刚乘船抵达的安东军三千步卒从乌骨城出发。
四月初十,出击两天之后,李愬所部步卒继续向西北方向的襄平城进军,而李愬亲自率领手头仅有的三千骑兵脱离步卒的队伍,开始向延津州高速突进。
四月十二,李愬所带领的三千骑兵突进到了延津州,顺利的提前抵达延津州的莫灵均实现会师。
到达延津州之后,李愬按照原计划,接管了整支骑兵。
在得知莫灵均带来了整整两万五千骑兵之后,李愬喜出望外。
李愬从辽东抵达大行城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出兵,一来是需要等待郭戎给白狼山一线的敌军更大的压力,二来也是在收集渤海入寇辽东的信息。
而收集到的信息给李愬带来了不小的惊讶,原本入寇的渤海军只有五万,在数量惊人的辽东叛军的压力之下,甚至已经开始小规模的向后撤军。
但是随着唐军的步步逼近,辽东叛军一再被抽调,辽东兵力空虚之下,原本已经开始撤军的渤海军开始悄悄的向占领的辽东地区派兵。
从正月到四月,短短四个月的时间之内,入寇辽东的渤海军的数量已经从不到四万暴增到了十万之上,而且还在不断的增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