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的内容也很难简单,就是张通、南奇正、钟年、赵大海加一个郭瞻基,五方出资,凑齐两千作为启动资金。</P>
其中一千八百贯用于补足县衙的亏缺,其余二百贯用作米店改造与经营,那就和这次的会议无关了,这次的会议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一个控股占比的问题。</P>
钟年借此提出了百分数的概念。</P>
但是分数其实对于明代人来说并不难理解,因为原本的商税是十税一,农税是十税一到二十税一,这都涉及到分数。</P>
简单换算了一下众人便都听明白了,朱瞻基也不例外。</P>
对于朱瞻基参会,钟年给出的解释是,他是代表的他爷爷。</P>
钟年等人都是生意人,最基本的算账都还是明白的,就比如张通和南奇正各拿出两百贯,那么就是各占百分之十。</P>
赵大海作为实际经营人,自然是拿的最多,出资一千贯,占百分之五十。</P>
钟年和范文宇一共代表县衙入股两百贯,以范文宇为控股人,占百分之十。</P>
郭瞻基则是出资四百贯,这个后面等他爷爷来了再和他要,暂时由钟年垫上。</P>
实际上也不用垫,因为其中一千八百贯要入库保存,钟年和郭瞻基的都在里头了。</P>
协议上面的内容也很简单,就是根据百分数,进行年底分红。</P>
而之所以让范文宇做这个控股人,是因为钟年要代表县衙做担保人。</P>
一共六份,六人一人一份,全都签字画押之后,由钟年盖上官印。</P>
自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股东大会”圆满结束。</P>
钟年没有因为其巨大的历史意义就搞得很隆重,因为他现在身后有无数双眼睛盯着呢,一个不慎就容易被告官商互通、以权谋私……之类的,这也是他把朱瞻基拉进来的一个原因。</P>
不仅仅是积香楼,此后但凡是江宁县的大规模产业,他打算全部以集资的方式筹办,然后全都把朱瞻基这小子给加上。</P>
这样子即便是将来出了什么事,有皇家在后面站着,也不会出太大的问题,不至于被抓住把柄。</P>
除此之外,县衙也必须参与,这便是钟年让范文宇入股的原因,实际上,这二百贯也都是钟年的钱,只是控股人写的是范文宇。</P>
而张通和南奇正则是因为酒馆和糕点铺子本身就和粮店有生意上的往来,他们入股也算是为自己寻得一个更加方便、低成本的进货渠道。</P>
而赵大海无疑是最大的赢家,虽然说每年要分一半的收入出去,而且一下子就拿出来一千贯钱,但是实际上他赚麻了。</P>
首先有酥香阁和四方酒馆两家在,本身就能消化一部分粮食,而积香楼的地理位置本就极好,交通极为便利,并且毗邻秦淮河,两岸的酒楼数不胜数,更不愁销售渠道了。</P>
如果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赵大海一个卖了二十多年粮食的米贩子还赚不到钱,那就去买块豆腐撞死得了。</P>
至于钟年为何仅仅入股两百贯……</P>
就这么说吧,看起来少,但是如果将来秦淮河两岸南岸的产业,衙门全都占两成股份呢?</P>
那每年县衙单单分红怕是就有数万贯。